对方有精神病并不意味着不能离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如何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若干具体意见》的规定,一方患有法定禁止结婚的疾病,或一方有生理缺陷及其他原因不能发生性行为,且难以治愈的情况下,可以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允许一方坚决要求离婚。
此外,如果婚前隐瞒了精神病,婚后经治不愈,或者婚前知道对方患有精神病而与其结婚,或一方在夫妻共同生活期间患精神病,久治不愈的情况下,也可以被准予离婚。
1. 监护人变更:在精神病人离婚之前,需要由精神病人的父母、成年兄姐等申请变更为当事人的监护人,代替精神病人到法院提出离婚诉讼。根据《民法典》的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的监护人顺序为配偶、父母、子女、其他近亲属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组织,但需经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民政部门同意。
2. 离婚诉讼代理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进行离婚诉讼时,需要为其设置诉讼代理人。如果已设定监护人,则由监护人代理诉讼;如果未设监护人,则按指定的顺序指定监护人代理诉讼。配偶提出离婚诉讼时,其监护人只能是其父母,代理其参加诉讼。
3. 离婚诉讼程序:离婚诉讼属于身份关系的诉讼,必须由离婚当事人表明是否愿意离婚。诉讼代理人无权表示离与不离的意见,因此,这类案件应由人民法院裁决,以判决的形式结案。
在审查精神病人的离婚诉讼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保障离婚自由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同时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生活安排。
2. 对于感情较好、婚姻历时较长、有子女的夫妻,应尽量做调解和好的工作,指出夫妻双方有互相扶养的义务,以不离为宜。
3. 对于一方婚前隐瞒精神病、婚后久治不愈或婚前明知对方患有精神病而与其结婚、或夫妻共同生活期间一方久治不愈的情况,可以在解决患者的生活、医疗和监护问题后准予离婚。
总之,精神病人离婚虽然相对复杂,但并不意味着不能离婚。人民法院在判决精神病人离婚时,会妥善解决患者的生活保障问题,并根据情况判决是否准予离婚。
《民法典》和《婚姻法》的生效与废止对婚姻状况信息显示的改变。离婚后,公民的婚姻状况只在户籍管理部门登记,而非在婚姻登记机关显示。离婚档案会被永久保存,但婚姻状况信息不会显示。再婚登记与户籍信息无关,需出示相关离婚证明文件。
精神病患者的离婚问题。精神病人分为可以辨认自己行为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两类,在离婚程序上存在不同的法律地位和操作流程。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在离婚诉讼中需要指定代理人,间歇性精神病人则保留诉讼权利。针对因夫妻一方患精神病而提起的离婚诉讼,法院
离婚后子女抚养费的支付问题。离婚后,子女抚养费应支付给拥有子女抚养权的一方。支付标准并非固定按照工资的20%支付,而是由双方协议确定。我国婚姻法没有明确规定子女抚养费的强制性标准,法院在判决时会考虑子女的实际需求、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实际生活水平
我国婚姻法对男女结婚的必备条件的法律规定。包括达到法定结婚年龄、遵守一夫一妻制度、双方自愿结婚、无直系和旁系血亲关系、无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结婚的疾病等。并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取得结婚证书确认建立夫妻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