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婚姻家庭 > 结婚 > 结婚条件 > 女方18岁结婚怎么办理?

女方18岁结婚怎么办理?

时间:2023-09-29 浏览:11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47492
导读:女方18岁是不允许登记结婚的。登记结婚需要满足相关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满足法定的结婚年龄,男性需要满足22周岁,女性需要满足20周岁才能够被民政局受理准许登记结婚。

女方18岁结婚的法律规定及办理程序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女方必须年满20周岁才能登记结婚。法定婚龄是指法律所确认的准予结婚的最低年龄,这是基于婚姻关系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的。只有达到一定年龄的当事人才能从心理和身体上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才能够承担婚姻的后果。

婚姻登记的程序

男女双方符合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结婚证办理的程序,可分为申请、审查、登记三个步骤:

(一) 申请: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须持本人户口证明、居民身份证和所在工作单位或生产大队出具的关于本人出生年月、民族和婚姻状况的证明,共同到一方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结婚登记。申请登记的时候男女双方必须同时在场。如果是离过婚的还应当持离婚证。在实行婚前检查的地方还应该持有医院的婚前检查证明。

(二) 审查:登记机关对于双方当事人的结婚申请审查,在必要时,可以要求当事人提供有关的证明材料,或进行必要的调查,或指定项目进行医学上的鉴定。

(三) 登记:婚姻登记机关经审查后,认为符合结婚条件的,准予登记,发给结婚证。婚姻登记机关不与登记的,应当出份书面说明,说明不与登记的理由。

婚姻登记的具体流程

登记地点:男女一方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

携带证明:

  1. 居民身份证
  2. 户口簿(或者集体户籍证明)
  3. 婚姻状况证明
    • 固定工、离退休职工由所在单位出具
    • 待业、个体无业人员由居(村)委会出具
    • 待业人员、个体户还应提供劳动手册(或执照)
  4. 二寸彩照3张
    • 本人近期正面免冠二寸单人彩照3张
    • 双方照片颜色统一,结婚登记处有宝利来快照服务
  5. 再婚当事人的特殊证明(另外需持①--④的证明)
    • 离婚证书(或解决夫妻关系证明)(或法院调解书)(或法院离婚判决书)
    • 注:持初级法院判决书的,还需带好初级法院判决生效的证明
  6. 因私出境人员的特殊证明(另外需持①--④的证明)
    • 我驻外使、领馆认证(或公证)的在国外期间的婚姻证明
  7. 因私出境回国定居者的特殊证明(另外需持①--④的证明)
    • 如无在国外期间的婚姻状况证明,可持经公证的本人在国外的未婚证明书

女方18周岁结婚显然是不符合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的,我国要求女性必要年满20周岁才能登记结婚。需要根据当地的民政局的要求提供相关的材料并按照相应的流程进行办理,工作人员会对提供的材料进行审核,材料审核通过的情况下才会被准许登记。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离婚登记对婚姻状况的显示

    《民法典》和《婚姻法》的生效与废止对婚姻状况信息显示的改变。离婚后,公民的婚姻状况只在户籍管理部门登记,而非在婚姻登记机关显示。离婚档案会被永久保存,但婚姻状况信息不会显示。再婚登记与户籍信息无关,需出示相关离婚证明文件。

  • 一、离婚后子女抚养费的受益人

    离婚后子女抚养费的支付问题。离婚后,子女抚养费应支付给拥有子女抚养权的一方。支付标准并非固定按照工资的20%支付,而是由双方协议确定。我国婚姻法没有明确规定子女抚养费的强制性标准,法院在判决时会考虑子女的实际需求、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实际生活水平

  • 男女结婚必备条件的法律规定

    我国婚姻法对男女结婚的必备条件的法律规定。包括达到法定结婚年龄、遵守一夫一妻制度、双方自愿结婚、无直系和旁系血亲关系、无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结婚的疾病等。并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取得结婚证书确认建立夫妻关系。

  • 中国古代亲属通婚及其在《红楼梦》中的体现

    中国古代亲属通婚制度及其在《红楼梦》中的体现。古代社会普遍接受亲属通婚,但在《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婚姻选择反映了这一制度的复杂性。《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贾宝玉与林黛玉和薛宝钗都属于旁系血亲关系,因此他们的婚姻选择不符合现行

  • 刚刚年满18岁怎样才可以结婚?
  • 结婚登记年龄差几个月是否可以领取结婚证
  • 18岁同居24岁补办结婚登记23岁时买的车算共同财产吗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