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东诉讼作为一种司法手段,旨在救济股东权利并解决公司纠纷。股东诉讼的提起要求股东享有诉权。第一章将分析研究股东诉权究竟是公法上的权利还是私法上的权利。
公司治理依靠公司自治是不够的,当公司章程和股东会无法保护股东权利或怠于履行职责时,需要司法介入公司治理来解决公司纠纷并救济股东权利。因此,公司治理可分为公司自治和司法调节两种手段。股东诉讼作为公司治理中的司法调节部分,是国家司法权对公司自治事务进行干预的一种表现。
股东直接诉讼是股东以公司出资人身份,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对公司、董事及控股股东侵害其权益的行为提起的诉讼。当股东的某些实体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普通的民事诉讼程序救济。然而,当股东利益受到不公平损害、公司决议出现瑕疵或公司陷入僵局时,普通的民事诉讼程序无法全面涵盖,因此需要依据《公司法》和《民事诉讼法》的特殊规定,由股东直接行使诉权。
股东派生诉讼是指当公司利益受到侵害时,有权行使诉权的机构或个人未行使权利,而由股东以个人名义直接诉讼,所获赔偿归于公司。股东派生诉讼源于股东对公司治理的监督。股东直接诉讼是因股东自益权受到侵害而产生,据以起诉的是股东固有的实体权利;而股东派生诉讼是基于股东的共益权受到侵害而产生,股东只享有程序上的诉权,实体上的权利归公司所有。
特别程序中,司法权力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管理行为,即法院采用措施对有争议的事项进行干预和管理。然而,法院对特别程序的裁判行为仍然属于司法权性质的行为,与司法行政行为不同。特别程序的股东诉讼案件包括股东会的司法召集、董事的司法任命、股东知情权之诉和公司重整之诉。
公司治理机制包括内部机制、市场机制和诉讼机制。诉讼机制的目的在于保护股东权益和监督公司控制人,解决纠纷并救济私权。公司法中的股东诉讼制度是国家司法权对经济生活适度干预的体现,也是司法权力对公司治理的干预。股东诉讼是对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保障和实现手段。在内部机制无法有效运作时,不能纵容私权滥用,有必要对私权进行限制。随着公司经营者权利的扩大和大股东与小股东利益对立的加剧,仅依靠内部机制监督经营者变得困难。因此,防止控权经营者滥用权利、保护公司和小股东的合法权益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公司治理问题。相比行政干预,设定董事、管理人的忠诚义务并赋予股东诉讼权利,由司法机关介入公司治理并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是一种合理的选择。利益相关者学派主张公司社会责任理论,认为公司在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有义务增进社会利益。尽管公司设立股东会以行使权利并追求利益,但由于资本多数原则的影响,有时会导致无法救济的权利。通过诉讼途径进行事后弥补是对股东权益的最后保障。
企业破产后的债务处理程序。包括成立清算组织来清理债权债务,及其相关法律规定和操作流程。文中还提到了未成立清算组织的后果及变更清算组织为新的诉讼主体的实践情况。整个程序旨在平衡企业、股东、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权利义务。
监事会的职权,包括财务检查、监督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行为、要求纠正损害公司利益行为、召集和主持股东会会议、提出股东会提案、提起诉讼及其他职权。监事会是公司治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权对公司运作的合规性进行监督。
一家经营高档餐饮的有限责任公司因业绩下滑和董事会成员不和谐导致公司经营管理瘫痪,股东张某提起解散公司诉讼的相关问题。在解答四个关于诉讼的问题时,强调了法院对于解散公司诉讼判决的法律约束力,并指出股东在提起解散公司诉讼时可以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但不能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监事在公司中的权力和职责。监事有权检查公司财务、监督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包括纠正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在董事会不履行职责时,监事可召集和主持股东会会议。监事会有权向股东会提出提案和提起诉讼。监事的任期为每届三年,且必须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