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际股东在法律上不是公司股东,不能直接行使股东权能
根据《公司法》,股东身份或者资格的法定证明文件是公司的股东名册,实际股东虽然出资,但因为其姓名或名称没有登记在公司的股东名册上,因此实际股东在法律上就不属于公司股东。实际股东若想行使其股东的收益权、表决权等权能,只能通过名义股东来实现。(2)实际股东的权益可能会受到名义股东的侵害
从外观看来,名义股东对其名下的股份拥有处分权,面对各种利益诱惑,名义股东可能未经实际股东允许,就擅自对股权进行转让、质押等处分,或者行使表决权等股东权利,或者是不如实向实际股东转交股权收益等等。纵观整个代持股行为,这也是实际股东所面临的风险中,最大且最不可控的风险。(3)未来股权转让的税务风险无法规避
即使实际股东与名义股东各司其职,合作良好,对实际股东来说,还是有一个无法规避的风险——未来股权转让的税务风险。假如当条件成熟,实际股东想要解除代持股协议,从幕后转到台前,在外界看来,这就是一次股权转让,股权转让自然就要缴税。换句话说,实际股东若是想要拿回自己的东西,让自己“名实相符”,还得缴一笔税,因为税务机关通常不会认可“当事人存在代持股关系,股权并未发生变化”这一说法。当实际股东出资不到位或出资有瑕疵时,名义股东需要对债权人承担补充责任。
当实际股东出资不到位,或出现其他出资瑕疵时,债权人根据公司股东名册和工商登记,只能认定是名义股东出资不到位,其有权要求名义股东补足出资。法律出于对债权人的保护,规定名义股东需要承担补充责任,在承担补充责任后可以向实际股东追偿,但在一补一追之中,名义股东为此付出的时间、精力等,都是一种不可估量的损耗。一种股权代持协议的具体内容和相关风险。协议涉及甲方委托乙方以名义持有目标公司的股份,并代为行使相关股东权利。协议详细阐述了委托内容、委托权限、甲方的陈述和保证、乙方的陈述和保证等内容。同时,本文也提及了保密条款、违约责任、争议的解决等条款,为协议的全
委托代持股协议的详细内容。协议中,甲方委托乙方作为目标公司的名义股东,代为行使相关股东权利,并规定了甲方的实际出资者和权益,以及乙方的受托义务和权利限制。甲方有权在需要时将股东权益转移给自己或第三方,并承担相关费用和投资风险。乙方需遵守协议规定,不得
委托人与受托人(乙方为林武标)之间的代持股协议。协议内容包括代持标的、代持期限、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等。甲方因某些原因无法直接作为工商登记合伙人,因此将其在合伙企业中的合伙份额交由乙方代持。代持期间,乙方需确保合伙份额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并接受甲方的监督。
股份代持的合法性及法律风险。股份代持涉及三种法律关系,包括实际股东与名义股东间、实际股东与公司间以及实际股东与第三人间的关系。尽管股份代持在法律上被认定为合法,但存在多种法律风险,如代持股人的债务问题、遗产继承纠纷、道德风险等。最高法的相关规定虽然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