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代持股协议的有效性问题,需要从法律的角度进行分析。一般而言,只要代持股协议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且双方自愿、平等地协商一致,不损害他人、集体、国家的利益,也不违反其他强制性规定,那么该协议是有效的,并对合同双方具有约束力。
根据《公司法解释(三)》第二十五条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订立合同,约定由实际出资人出资并享有投资权益,以名义出资人为名义股东。在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对该合同效力发生争议时,如果没有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情形,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合同有效。
然而,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的规定,合同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将被认定为无效:
因此,只要代持股协议符合上述规定,即双方自愿、平等地协商一致,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不损害他人、集体、国家的利益,也不涉及其他无效情形,那么该协议是合法有效的。
任何合作都存在风险,代持股协议中的实际股东和名义股东也同样面临着一些风险,而且各自所承担的风险程度也不尽相同。
实际股东在法律上并不是公司股东,因此无法直接行使股东权能。根据《公司法》,股东身份或资格的法定证明文件是公司的股东名册。实际股东虽然出资,但因其姓名或名称未登记在公司的股东名册上,从法律上来说,实际股东并不属于公司股东。若实际股东想要行使其股东的收益权、表决权等权益,只能通过名义股东来实现。
此外,实际股东的权益可能会受到名义股东的侵害。在外界看来,名义股东对其名下的股份拥有处分权。面对各种利益诱惑,名义股东可能未经实际股东允许,擅自对股权进行转让、质押等处分,或者行使表决权等股东权利,甚至不如实向实际股东转交股权收益。这也是实际股东面临的最大且最不可控的风险。
此外,实际股东还可能面临未来股权转让的税务风险。如果实际股东想要解除代持股协议,从幕后转到台前,外界将视之为一次股权转让,就需要缴纳相应的税款。实际股东若想要拿回自己的股权,需要缴纳税款。因为税务机关通常不会认可“当事人存在代持股关系,股权并未发生变化”这一说法,所以实际股东面临着无法规避的税务风险。
当实际股东出资不到位或出现其他出资瑕疵时,名义股东需要对债权人承担补充责任。根据公司股东名册和工商登记,债权人只能认定名义股东出资不到位,因此名义股东需要承担补充责任,并在补充责任后向实际股东追偿。然而,在补充责任和追偿的过程中,名义股东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等,这是一种不可估量的损耗。
综上所述,在代持股协议中,实际股东无法正当行使股东权利,而名义股东可能承担不属于自己的责任。代持股协议是否签署,企业和股东需要在权衡各方利益后,参考上述风险因素,找到适合自己的答案。
显名股东如何变更为隐名股东的法律问题,涉及《公司法解释(三)》第25条第3款等法条的解释和案例评析。文章指出,实际出资人想要变更股东身份、办理公司登记机关的登记等,必须得到公司其他股东半数以上的同意。在没有得到同意的情况下,不能直接适用反对解释,即使
原始股与干股的区别。原始股是公司在上市前发行的股票,投资者通过购买可获得公司管理和决策权,有机会获得高额回报。而干股则是特定个体虽未出资,但被视为持有股份并参与分红。干股的权利和义务由赠股协议确定,其资格确认以协议为准。如果干股存在瑕疵,股份的受让人
隐名股东的定义、与显名股东的权利和义务差异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定。隐名股东是实际投资人,通过委托他人代持股权的方式参与投资。他们需要遵守资本维持和不变的原则,不得抽回资金,逃避风险和责任。如果公司股东有出资不足等行为,名义出资人需承担责任,可以向实际出资
确认公司股东资格的原则和依据。形式化证据优先适用,包括公司章程、工商登记等;实质性证据指投资者出资行为相关证明。公司章程是判定股东身份的主要法律依据。工商登记并非股东资格取得的必要条件,仅具有宣示和公示意义。股东名册是证权文件而非设权文件,对抗公司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