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六条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者母享有探望子女的权利,而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和时间可以由当事人协议,如果协议无法达成,将由人民法院进行判决。如果父或者母的探望对子女的身心健康不利,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法律中止探望,并在中止的事由消失后恢复探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六十五条规定,如果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的离婚判决未涉及探望权问题,当事人可以单独提起诉讼要求解决探望权问题,人民法院应当予以受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六十六条规定,如果在履行生效判决、裁定或者调解书的过程中,一方请求中止探望,人民法院会在征询双方当事人意见后,认为需要中止探望的情况下,依法作出裁定。中止探望的情形消失后,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书面通知其恢复探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六十七条规定,未成年子女、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者母以及其他对未成年子女负担抚养、教育、保护义务的法定监护人,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中止探望的请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六十八条规定,对于拒不协助另一方行使探望权的个人或者组织,人民法院可以采取拘留、罚款等强制措施,但是不能对子女的人身、探望行为进行强制执行。
探望权次数一般以协商为主,双方应根据实际情况和方便性原则进行约定。具体的探望方式和次数可以在离婚时由双方协商达成。如果无法达成一致,法院将会根据情况进行判决。
一般来说,每个月探望的次数为两到三次,但具体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法院的判决也会因此而不同。目前还没有法律规定探望的具体次数。
离婚后,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教育是父母双方应尽的法定义务,同时,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也享有对子女的探望权利,这种权利和义务不会因离婚而消失。因此,离婚的父母一方拒绝另一方探望子女既没有法律依据,也不符合情理,更不符合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
祖母是否享有对孙子的探望权问题。虽然我国《婚姻法》未明确规定隔代亲属的探望权,但在具体个案中,正确行使探望权有助于子女身心健康。同时,探望权是自动享有的,受阻时可通过合法程序进行救济,强制执行措施包括说服、教育、警告以及拘留、罚款等,但不能对子女人身
探监费用的相关规定。对于未决犯,家属无法直接探望,只能通过律师了解情况;而已判刑关在看守所的罪犯,直系亲属可以探视,需携带户口本和身份证等证明文件。在监狱服刑的罪犯,除直系亲属外,其他亲属或有帮助的人经过监狱批准也可以进行会见。
法律暂无明确规定,在实践中,需要双方协商确定,也可以人民法院作出判决。“探视权”是指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亲或母亲依法享有的探视子女的权利。通过探视权的行使,子女与探视的父亲或母亲之间能够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和交流,使子女获得平时单亲抚养下所缺少的另一
婚姻法第38条第2款规定:“行使探视权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当事人经民政部门协议的探视权行使或经法院调解或判决的探视权行使,父或母任何一方不得设置执行障碍,不得拒绝一方行使权利,任何一方侵犯对方权利,都必须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