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享有探望子女的权利,而另一方则有协助的义务。
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和时间由当事人协商一致;如果无法达成协议,将由人民法院作出判决。
如果父母的探望行为对子女的身心健康不利,人民法院有权根据法律中止探望;一旦中止的理由消失,应当恢复探望权。
如果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离婚判决未涉及探望权问题,当事人可以单独提起诉讼请求解决探望权问题,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在履行生效判决、裁定或调解书的过程中,如果一方请求中止探望,人民法院在征询双方意见后认为确有必要中止探望的,将依法作出裁定;一旦中止探望的情况消失,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书面通知其恢复探望。
未成年子女、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以及其他对未成年子女负担抚养、教育、保护义务的法定监护人,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中止探望的请求。
对于拒不协助另一方行使探望权的个人或组织,人民法院可以采取拘留、罚款等强制措施,但不能对子女的人身和探望行为进行强制执行。
一般情况下,探望次数以协商为主,双方应根据实际便利的原则进行约定,不能过多。具体的探望方式应在离婚时由双方约定,如果无法达成一致,将由法院作出判决。
一般来说,每月探望两到三次,具体情况会根据不同案件而有所不同。法律并没有规定探望次数的具体要求。
离婚后,父母双方有责任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和教育义务,同时未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也有权利探望子女,这种权利和义务不会因离婚而消失。拒绝另一方探视子女既没有法律依据,也不符合道义,更不符合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
离婚后子女的探望权问题。法定上,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权,探望权的行使需遵循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原则。只有在对方对孩子有害的情况下,才能中止其探望权。探望权的产生源于离婚后,它不仅是法律上的权利,更是基本人权和父母子女间情感的体现。
我国关于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探视规定。经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批准,戒毒人员可以外出探视配偶和直系亲属,非直系亲属不得探视。强制隔离戒毒的期限为两年,表现良好者可提前解除,但特殊情况下期限可延长一年。解除戒毒时,场所会出具相关证明并通知家属等。
遗弃罪与探视权的相关内容。遗弃罪需要满足法律规定的构成要件,包括客体要件、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遗弃罪的客体是家庭成员中的特定人群,如年老、年幼、患病等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遗弃罪的主体是对被遗弃者负有法律上的扶养义务并具备抚养能力的人。探视
探视权强制执行是有用的。婚姻法第48条规定:“对拒不执行扶养费、抚养费、赡养费、财产分割、遗产继承、探望子女等判决或裁定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强制执行。有关个人和单位应负协助执行的责任。”法律通过这条规定,赋予探视权可被强制执行的效力。依新《婚姻法》第3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