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处理离婚案件多年的经验中,我们发现离婚时孩子的抢夺和藏匿问题非常普遍。根据北京市海淀法院的分析,涉及婴幼儿抚养权争议的离婚案件中,当事人之间互相“抢孩子”的情况高达60%。
曾经遇到过一位当事人,她已经8个月没有见到孩子了,一谈起孩子就哭泣。她的丈夫不仅将孩子藏起来,孩子的爷爷还拿刀威胁她,要她离开。可以想象,这种行为对她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
在实践中,这类案件非常棘手,法官也常常头疼。尽管我们一直倡导理性争夺抚养权,但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在离婚诉讼期间,双方都想独占孩子,一旦矛盾激化,双方将采取各种手段争夺孩子,导致离婚案件拖延不决。
此外,离婚争夺孩子会让孩子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生活环境中,与另一方的关系长期中断,严重侵害子女的身心健康。有些当事人为了防止孩子被另一方抢走,在离婚期间甚至不让孩子上学,剥夺了孩子的受教育权和人身自由权。
202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通过并开始施行。这是对离婚争夺子女问题的首次立法。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主要包括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和司法保护六个方面,重点解决性侵未成年人、校园霸凌、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等问题。
对于婚姻继承律师来说,最重要的是《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4条的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离婚时,应当妥善处理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教育、探望、财产等事宜,并听取有表达意愿能力的未成年人的意见。离婚双方不得以抢夺、藏匿未成年子女等方式争夺抚养权。
这条法律明确规定了离婚期间父母双方不得因争夺孩子的抚养权而抢夺或藏匿孩子。尽管此前已有相关法律对此进行了一些规定,但没有像这部法律一样以明确禁止这种行为的态度,因此这条法律具有开创性的重要意义。
首先,如果你是孩子被抢夺的一方,可以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4条规定的“父母离婚时,不得以抢夺、藏匿未成年子女等方式争夺抚养权”,向公安机关报警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主张对方存在过错行为。
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注意收集证据。如果对方抢走并藏匿孩子,应保持冷静,注意收集保存证据。如果对方采取暴力抢夺孩子,可以报警寻求帮助,警方记录和笔录等可作为对方不适合抚养孩子的证据。即使对方暂时藏匿孩子,也不会从根本上影响子女抚养权的归属。如果子女长期与你共同生活,对方抢夺孩子反而破坏了子女稳定的生活环境,加上对方在抢夺孩子过程中可能存在暴力行为,法官会认为将抚养权判给你更为合适。
第二,申请行为保全措施。在《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4条施行后,申请行为保全的当事人会越来越多。早在2018年,《广东法院审理离婚案件程序指引》就对此作出了规定:当事人因对方抢夺、转移、藏匿未成年子女而申请行为保全时,人民法院应责令对方交出孩子,或禁止其再次抢夺孩子。在申请行为保全时,还需要提供基本证据。如果法院做出行为保全裁定后,对方不悔改,继续抢夺、藏匿孩子,人民法院可以对其罚款或拘留。
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缔结的子女抚养协议的效力问题。虽然相关法律法规未明确规定此类协议的效力,但由于婚姻关系未解除,这样的抚养权约定实际上没有意义。离婚诉讼中,法院不会根据此类协议作出判决,而只能将其作为证据考虑。即使达成协议,子女在必要时仍有权向父母提出
怀孕期间离婚孩子的抚养费标准问题。抚养费包括生活费、教育费、医疗费等,确定标准时需综合考虑子女的实际需求、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生活水平。抚养费一般支付至子女十八周岁,具体数额可根据子女需求、父母固定收入的比例或当地平均收入水平来计算。
婚姻关系的法律性质,指出普通婚姻关系不构成犯罪客体,而破坏军婚关系则属于犯罪。中国刑法规定了破坏军婚罪,主要针对与现役军人配偶发生的外遇行为进行刑事处罚。文章还详细阐述了破坏军婚罪的三种类型:重婚型、同居型和通奸型,以及情节恶劣和严重破裂夫妻关系的后
离婚后对方未承担抚养责任的情况下,子女是否仍然要承担赡养责任的问题。根据中国的相关法律,即使离婚后一方没有履行抚养义务,子女仍然有赡养扶助的义务。法律明确规定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抚养和赡养义务,并且这些义务是法定义务,不能被随意免除。然而,法定权利人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