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婚姻家庭 > 家庭暴力 > 家庭冷暴力 > 家庭暴力鉴定报告可以做为证据使用吗?

家庭暴力鉴定报告可以做为证据使用吗?

时间:2022-10-22 浏览:11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53218
导读:家庭暴力鉴定报告是可以做为证据来进行使用的,一般在发生家庭暴力之后那么就可以马上报警处理,之后就可以进行验伤,只要是由专业机构出来的报告,那么就可以产生法律的效力。

家庭暴力鉴定报告的证据效力

家庭暴力鉴定报告具有证据效力,可作为法庭审理家庭暴力案件的证据。家庭暴力伤情鉴定中心是一家面向社会、面向群众的服务性机构,负责对家庭暴力受害者的伤情进行鉴定。受暴者可以自行前往鉴定中心或委托妇联代办伤情鉴定。对于经济上确有特殊困难的受暴者,妇联还会协调伤情鉴定中心在费用方面给予一定的特殊照顾。目前,家庭暴力伤情鉴定中心尚无法对家庭中的“冷暴力”进行等级鉴定。

家庭暴力伤情鉴定的程序

家庭暴力伤情鉴定的程序如下:

1、申请鉴定

申请鉴定和委托鉴定是技术鉴定的两种形式。当事人可以提出申请鉴定,单位可以委托鉴定。申请必须以书面形式进行,并提供相关资料。

2、缴纳鉴定费

申请鉴定的申请人或委托人必须按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收费标准缴纳鉴定费。鉴定机构在收取鉴定费后,必须向申请人或委托人提供正式发票。若申请重新鉴定,还需再次缴纳鉴定费。

3、受理立案

鉴定机构在接收申请人或委托人的书面申请和鉴定费后,即受理立案,并在受理当天开始进行鉴定的准备工作。

4、作出鉴定结论

鉴定人根据实际情况作出鉴定结论。

5、书面通知鉴定结论

鉴定结论一经形成,应在规定时限内以规范的公文形式发给申请人或委托人。

家庭暴力证据的收集方法

在发生家庭暴力后,受害人应从以下角度收集和保全证据:

1、请相关机构进行制止、劝阻、调解

在丈夫实施家庭暴力时,受害人应及时请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妇联组织、庇护所以及所在单位、组织等机构进行制止、劝阻、调解。相关机构制作的书面材料可作为证据提交。

2、收集公安机关的出警记录和询问笔录

公安机关的出警记录和询问笔录是认定一方实施家庭暴力的重要证据。出警记录能够证明报案的方式、案由、出警时间、处理结果等内容。询问笔录更为全面,能记录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当事人、家庭暴力的起因、程度以及处理结果等。

3、收集证人证言

除双方当事人外,子女和邻居的证言也是认定一方实施家庭暴力的有力证据。

4、收集视听资料

视听资料是间接证据,不能单独或直接证明案件事实。

5、收集书面证据

加害人在诉讼前出于愧疚、维持婚姻关系等原因向受害方出具的《悔过书》、《保证书》等可作为书面证据直接提交法院。

综上所述,家庭暴力发生后,受害者可以进行伤情鉴定。一旦鉴定报告出具,受害方可将其作为证据向法院提起离婚申请。只要双方感情已达到破裂的地步,法院将准予离婚。因此,受害者必须懂得保护自己的权益。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应对家庭冷暴力的法律措施

    应对家庭冷暴力的法律措施。文章建议在发现配偶出现冷暴力倾向时,应保持冷静并分析问题根源,通过开诚布公的交谈和主动选择来解决问题。同时,文章强调了夫妻应当互相忠实、尊重,在家庭中地位平等,并有互相扶养的义务。对于家庭暴力,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公安机

  • 家庭暴力伤情鉴定的操作步骤

    家庭暴力伤情鉴定中心是面向社会、面向群众的服务性机构,需要鉴定的,受暴者可自行到鉴定中心或委托妇联办理伤情鉴定工作。对经济上确有特殊困难的受暴者,妇联还会协调伤情鉴定中心在费用方面给予一定的特殊照顾。目前,家庭暴力伤情鉴定中心还无法对家庭“冷暴力”做

  • 何种情况下可以确认为家庭暴力

    受害人应根据受伤情况,由公安机关或居委会、所在单位出具证明到鉴定部门作伤情鉴定报告,需医治的,应到医治机构就诊并保存好单据。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及《刑法》规定,家暴造成伤害结果为轻微伤时可以进行治安处罚。如果伤害结果为轻伤或重伤时则属于刑法的调整

  • 如何确定何种情况属于家庭暴力

    受害人应根据受伤情况,由公安机关或居委会、所在单位出具证明到鉴定部门作伤情鉴定报告,需医治的,应到医治机构就诊并保存好单据。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及《刑法》规定,家暴造成伤害结果为轻微伤时可以进行治安处罚。如果伤害结果为轻伤或重伤时则属于刑法的调整

  • 家庭暴力的定义与判断标准
  • 何种情形构成家庭暴力?
  • 什么情况下可以被定义为家庭暴力?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