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与律所同事一起前往北京海淀法院参加一个离婚纠纷案件的庭审时,在庭上,女方非常委屈地叙述道:“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男方父亲在生病住院时,自己是二十四小时精心照料,负责公公的一切生活起居事宜,而男方却不顾自己的辛苦,每天玩到半夜才归家,现在却因为有保姆负责照料父亲,不需要自己了,就提出了离婚。”之后,女方还说道,自己在婚姻关系中是没有义务赡养公公的。那么,女方的说法是否正确呢?下面我们来简单地聊一下这个话题。
按照我国社会的传统,女儿出嫁、儿子结婚,通常有一个不可或缺的程序叫作“改口”,也就是女方或男方对对方父母的称呼,要从原来的“叔叔阿姨”改为“爸爸妈妈”。“改口”之后,意味着原来的两家人在情感上成为一家人,男方或女方在日常生活中一下子有了两位父母。所以,很多人就认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既然女方已经嫁入男方家,改口叫公婆为爸妈,就有义务赡养男方父母,否则儿媳就属于不孝顺公婆。
但是,民法典规定,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扶助和保护的义务。成年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的,缺乏劳动能力或者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成年子女给付赡养费的权利。这里的“成年子女”,即年满18周岁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形成了扶养关系的继子女。因此,只有法律规定的特定主体才需要承担赡养义务,儿媳与公婆之间只是一种姻亲关系,虽说女方已经嫁入男方家,管公婆叫爸妈,但是法律并没有规定儿媳要对公婆尽赡养义务,毕竟儿媳不是由公婆抚养长大的,老了却让儿媳承担赡养义务显然是不合适的。
虽说如此,但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规定,虽然儿媳对公婆不具有法定的赡养义务,但是赡养人的配偶应当协助赡养人履行赡养义务。也就是说,如果男方父母生病了,男方需要给付医疗费时,女方是有义务配合男方给付医疗费的。否则,男方可以根据民法典第1066条的规定,请求法院分割夫妻共同财产。可见,子女的配偶不属于赡养人的范畴,所承担的仅仅是协助赡养义务,法律也没有规定儿媳对公婆负有赡养义务。所以,若夫妻一方去世,其夫妻关系已经终止,相应地,赡养扶助义务也归于终止。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儿媳还是会基于传统道德、伦理以及家庭关系,对公婆进行赡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二十六条 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 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扶助和保护的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养女是否可以拒绝赡养义务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养女不能拒绝赡养义务,只要养父母依法办理了收养手续,养女就有赡养义务。法律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无论是否经过公证,都会受到法律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和继承法中关于私生子赡养生父亲父母的问题。私生子与生父之间有血亲关系,父母必须履行抚养义务,私生子有权利得到抚养费。私生子在继承方面享有与婚生子女相同的权利和义务,按照法定继承顺序继承财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婚姻法以及刑法中关于赡养老人的法律规定。宪法和婚姻法明确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法定义务,且不能附加任何条件。刑法对拒绝扶养年老或无力生活的人的行为有处罚。再次强调,赡养义务是法律规定的,不能推卸责任。
中国婚姻法中关于赡养老人的法律规定,包括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抚养和赡养义务,以及农村老人赡养问题的具体内容和标准,如赡养费计算、生活不能自理者的护理费用、住房费用和生病治疗问题等。文章强调了赡养义务的重要性和确定赡养费标准时应考虑的各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