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民法通则》第49条规定,企业法人在向登记机关、税务机关申报时,若隐瞒真实情况或者弄虚作假,除了法人本身要承担责任外,法定代表人也可以受到行政处分和罚款的处罚。如果虚假出资行为构成犯罪,还可以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采用双轨制责任,即法人和法定代表人均要承担相应责任。
根据《公司法》第199条规定,如果违反公司法规定,在办理公司登记时虚报注册资本、提交虚假证明文件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隐瞒重要事实,将会受到责令改正的行政处罚。对于虚报注册资本的公司,将会被处以虚报注册资本金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对于提交虚假证明文件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隐瞒重要事实的公司,将会被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还可能会被撤销公司登记。如果虚假出资行为构成犯罪,还可以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第158条规定,如果在申请公司登记时使用虚假证明文件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虚报注册资本,欺骗公司登记主管部门并取得公司登记,当虚报注册资本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存在其他严重情节时,将会受到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刑罚,并处或者单处虚报注册资本金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五以下的罚金。如果单位犯了上述罪行,单位将会被判处罚金,而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将会受到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刑罚。
虚假出资构成犯罪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销售假冒商品涉及的法律问题。根据不同法律的规定,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和刑法,销售假冒商品的行为将会受到严厉的处罚和制裁。销售不符合保障标准的产品的经营者需承担多种责任,包括赔偿消费者损失和罚款等。若构成犯罪,将依法追究刑事法律责任。
骗取中标行为的法律责任。投标人弄虚作假造成损失需承担赔偿责任,包括直接和间接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需追究刑事责任,并对相关人员进行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取消投标资格甚至吊销营业执照等处罚。以上法律责任的主体是投标人和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及其他相关责任
虚假出资的认定及法律责任。首先定义了虚假出资,并描述了其行为特征;然后阐述了单位虚假出资的主要表现;接着说明了虚假出资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最后提到了虚假出资的立案追诉标准。
公司法的修改对虚假出资罪的影响。修改后的公司法取消了最低注册资本限额和出资金额要求,股东无需在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出资,并且取消了验资和实收资本的登记要求。然而,特殊公司的虚假注册资本和虚假出资行为仍然可能构成犯罪,例如商业银行等需要实缴出资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