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法》第43条,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应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在执行期间,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每月可以回家一天至两天,参加劳动的还可以酌量发放报酬。
根据《刑法》第44条,拘役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如果在判决执行之前被先行羁押,羁押的时间将折抵刑期。
刑满释放的人员应前往当地派出所报到,并领取身份证或申领居民身份证。
被判处拘役、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人、被劳动教养的人以及被羁押的人,在被释放或解除劳动教养后,应申领居民身份证。对于被判处管制或独立适用刑罚附加刑的人,以及被判处拘役、有期徒刑宣告缓刑的人,也可以申领居民身份证。
如果公民在领取居民身份证后因犯罪被拘留或逮捕,其居民身份证将由执行拘留或逮捕的公安机关收缴并归入本人案卷。
在被判处刑罚或被批准劳动教养时,其居民身份证将由人民法院或批准劳动教养的机关交给执行刑罚或劳动教养的机关保存。在被释放或解除劳动教养时,执行刑罚或劳动教养的机关将居民身份证归还给本人。
被释放或解除劳动教养的人如回到原户口所在地定居,若居民身份证有效期未满,可继续使用;若有效期已满,需申报换领新证。若不回原户口所在地定居,则需向现居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报换领新证。
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实施细则。该细则明确了量刑的指导原则、基本方法和确定宣告刑的方法。量刑应根据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来决定判处的刑罚,并考虑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量刑时要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依次
拘役的特征及其与其他短期剥夺自由刑罚的区别。拘役是介于管制与有期徒刑之间的短期自由刑,适用于罪行较轻需短期改造的罪犯。拘役具有明确的法律属性、适用对象、适用机关、法律依据等特征,与其他短期剥夺自由刑罚如刑事拘留、行政拘留等在性质、适用对象、适用机关等
监狱犯人死亡赔偿标准的规定和保外就医的相关内容。对于犯人死亡,监狱需立即通知家属、检察院和法院,并进行医疗鉴定。赔偿处理参照国家劳动保险规定。保外就医针对身患重病、身体残疾等情形,但罪行严重、自伤自残等情况则不准。解除保外就医情形包括疾病痊愈、骗保等
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罪的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的程序及条件。符合条件的犯罪嫌疑人可以申请取保候审,包括可能判处管制、拘役等刑罚的情况,以及特定情况下如患有严重疾病、怀孕等。申请取保候审需以书面形式提交,并由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决定是否同意。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