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交通事故后,应迅速处理现场。
处理事故现场后,车主应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在事故车辆后面150米或更远的位置设置三角警告标志,确保后车能够清楚看到。
交通事故必须由车辆造成,包括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行人之间的碰撞不构成交通事故。
交通事故发生在公路、城市道路以及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和公共停车场。
交通事故是车辆在行驶或停放过程中发生的事件。若车辆完全停止时,行人主动与车辆碰撞或乘车人上下车过程中发生的事故不属于交通事故。
交通事故发生碰撞、碾压、刮擦、翻车、坠车、爆炸、失火等现象之一。
交通事故必须造成直接的物质损失,包括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
从司法实践角度看,对于主观故意的“二次撞击”现象,仅凭现场痕迹难以认定,除非有现场录像、证人证言或其他证据。
对于刹车痕迹与行为人是否进行冲撞准备的证据,一般可以辩护为主观过失,而非主观故意。因此,这类证据不能作为直接证明犯罪的证据。
交通事故中的二次撞击现象,主观故意和主观过失是逻辑上的矛盾关系。当无法证明对方主观故意时,至少可以认定对方存在主观过失。
若交通事故行为本身符合交通肇事罪条件,即使过失行为引起二次撞击,也将被追究交通肇事罪的刑事和民事责任。
若交通事故行为本身不构成交通肇事,但过失行为造成财产损失和人身损害,应根据过失比例承担民事侵权责任。若过失行为导致对方重伤或死亡,可追究过失方过失致人死亡或过失致人重伤的刑事责任。
在确认存在“二次撞击”后,无法证实第二次撞击方存在主观故意的情况下,根据排他性原理,推定第二次撞击方的行为属于主观过失,应对第二次撞击的损害结果承担过失责任。
二次交通事故的责任大小取决于当事人造成事故的过错程度,而非交通违法行为的严重程度。交通违法行为不一定导致事故责任,要看违法行为是否是事故的原因。若我方占主要责任,对方无证驾驶也会承担次要责任,并受到无证驾驶的处罚。
交通事故案件中的证据种类及其作用。证据分为物证、书证、证人证言等七种,对证明事故真实情况具有重要依据。同时强调收集证据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包括及时采集、全面涵盖、确保准确以及遵守法律规定等。
车祸责任确定的流程。当事人可以报警由交通部门进行责任认定,依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进行判断。责任认定需考虑事实清晰度、证据充分性、法律适用正确性、责任划分公正性和程序合法性。具体责任划分包括全部责任、主要责任、同等责任和次要责任,以及特殊情况
起诉时应提交的材料。起诉状应包含当事人信息、诉讼请求、事实理由、证据和证人信息,并按被告人数提交副本。还需出示身份证及证据原件,提交复印件,并向管辖法院递交诉状及交纳案件受理费。作者郭昌海强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交通事故中责任主体所拥有的诉讼权利及相关证据类型。当发生交通事故并承担主要责任时,当事人可根据法律规定向法院提起诉讼。证据类型包括物证、书证、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等。在处理事故时,鉴定结论和勘验检查笔录对于确定责任和赔偿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