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交通肇事是否构成犯罪,交通肇事逃逸后自首的处理方式有所不同。如果交通肇事不构成犯罪,将给予行政处罚。如果交通肇事构成犯罪,将根据情节追究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的规定,犯罪后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被视为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对于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也可以视为自首。
即使犯罪嫌疑人没有具备自首情节,但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可以从轻处罚。如果因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避免了特别严重后果的发生,可以减轻处罚。
交通肇事逃逸指的是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需要注意的是,构成交通肇事逃逸的情节加重犯的要求如下:
首先,行为人的肇事行为必须已经构成交通肇事罪,否则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只能作为定罪情节在确定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时加以考虑。
其次,行为人必须明知自己已经发生交通肇事行为。如果对肇事没有明知,自然也不会产生逃避法律追究的动机,因此不构成交通肇事逃逸行为。
最后,即使行为人履行了对被害人的抢救义务,但如果逃避责任查清认定,仍然构成交通肇事逃逸。交通肇事逃逸主要指的是自现场逃离,但也可以指行为人将被害人送往医院后逃离,甚至在现场躲藏的情形。
以下行为不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
1. 虽然离开现场,但证实其主观上无逃逸故意的行为。例如,某单位司机在肇事后迅速将伤者送往医院,但因担心与被害人的亲属发生冲突而离开现场回到单位向领导汇报并报警。
2. 虽然驶离现场,但离开是为了设法报警的行为。例如,在驶离现场后,在现场附近设法报警,如打电话或到附近的医院求救等。这些行为可以证明行为人本身没有逃避处罚的主观动机,因此不能认定为逃逸行为。
3. 虽然在离开现场途中,但主观故意动机尚不明确的行为。有时候,行为人出于害怕被报复或其他合理原因离开现场一段距离,如果没有其他证据证明其有逃逸故意,根据无罪推定原则,不应轻易认定其行为为逃逸。
因此,对于交通肇事逃逸的处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如果行为人自首,可以从轻处罚。交通肇事逃逸的构成要求行为人的肇事行为已经构成交通肇事罪,行为人必须明知自己已经发生交通肇事行为,逃避责任查清认定的行为仍然构成交通肇事逃逸。
刑法中的戴罪立功含义及其相关规定。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如能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提供重要线索等立功表现,可以获得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机会;同时,犯罪后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罪行的自首行为也能获得相应的从轻处罚。对于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等,如实供述司法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投案自首的法律意义和法律效果。投案自首是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犯罪后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罪行,可获从轻或减轻处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等,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其他罪行也可被视为自首。投案自首体现了悔罪态度和接受法律制裁
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内容。该认定书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制作,包含当事人、车辆等基本情况,交通事故的事实、证据及原因分析和责任归属。若交通肇事人逃逸未查获或事实无法查证,可在书面申请后十日内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对于无法查证交通事故事实的情况,该认定书应载
交通事故责任人逃逸后的处理措施。逃逸者会被交通管理部门查缉,并启动查缉预案和布控系统。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会制定查缉预案,组织专门力量处理案件,并通过协查通报和社会公告等方式要求协助查缉逃逸车辆或提供线索。同时成立领导小组和督察办公室来指挥、指导专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