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交通事故 > 交通肇事 > 交通肇事知识 > 交通肇事逃逸多久会处理完?

交通肇事逃逸多久会处理完?

时间:2023-10-30 浏览:1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60100
导读:出现交通肇事逃逸的情况,处理时没有具体的时间限制,要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轻微的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不构成刑事犯罪,对司机进行拘留、罚款就可以,造成人员损伤的,构成交通肇事逃逸罪,要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交通肇事逃逸的处理时间

交通肇事逃逸的处理时间是没有具体限制的。当行为人出于逃避的目的离开现场时,即构成肇事逃逸。此外,对于肇事后未逃离或未能逃离事故现场,而是在将伤者送至医院后或等待交通管理部门处理时逃跑的,也应被视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在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情况下发生重大事故,导致人员重伤、死亡或造成重大财产损失的,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而对于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存在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可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若逃逸行为导致人员死亡,则可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交通肇事判决书的生效时间

交通肇事判决书在送达后十五日生效。这里的十五日是指自然日,包括周末。但如果上诉期的最后一天是周六或周日,则下周一仍可提起上诉。

关于交通事故协议的效力,双方需平等协商、意见一致且不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该协议才具备法律效力。

然而,如果事后受害者出现因此次车祸导致的尚未查出的病患或后遗症,仍可要求相应赔偿。交通事故协议的签署并不意味着互不追究,也不能免除责任。交通事故协议虽然有效,但没有强制执行的效力,交警队也没有强制执行的权力。只有通过法院诉讼并获得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判决书后,才能依法申请法院进行强制执行。协议书由公安交通管理局负责印制,交通参与者可到公安交通管理局的事故办案单位、车管所和交通安全教育学校领取。

交通肇事逃逸的情形

交通肇事逃逸的情形包括: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

2.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事故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

3.交通事故当事人有酒后驾车、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

4.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往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

5.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往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虚假身份信息后离开医院。

6.交通事故当事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

7.交通事故当事人离开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其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

8.经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或未经协商给付赔偿费用明显不足,交通事故当事人未留下本人真实信息,有证据证明其强行离开现场。

处理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并没有具体的时间限制。交通事故判决书在十五日后生效,如果双方当事人对判决书没有争议,则在半个月后判决书自动生效。若一方对判决书内容存在争议,可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在此期间,判决书不会生效。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车辆肇事逃逸的寻找方法

    车辆肇事逃逸的寻找方法。受害人或家属可报案至交警部门,利用交警查缉预案、群众线索、摄像头记录等寻找逃逸车辆。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会制定查缉预案,并通过全国机动车缉查布控系统进行查缉。涉及军队车辆时,会向相关部门通报。接到协查通报后,应立即布置警力堵截

  • 交通肇事逃逸怀疑酒驾认定的标准

    交通肇事逃逸怀疑酒驾的认定标准。依据交通管理部门规定,对于逃逸案件,应在查获车辆和驾驶人后十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酒驾处罚标准包括暂扣驾驶证、罚款、甚至追究刑事责任等,根据驾驶情况不同,处罚程度有所不同。对于重大交通事故并构成犯罪的情况,将依法

  • 小事故对方拖着不处理算逃逸吗?

    小事故对方拖着不处理是否属于逃逸的问题。实际上,这不算交通肇事逃逸,而是属于民事纠纷,可以通过报警或提起民事诉讼处理。文章还介绍了如何鉴别故意逃逸和无意驶离的方法,包括从轮胎痕迹、肇事时间地点、肇事后的行为以及接触部位进行分析判断。

  • 酒后驾驶致人死亡的刑事责任及量刑

    我国刑法及最高人民法院相关解释对于酒后驾驶导致交通事故致人死亡的刑事责任及量刑规定。根据刑法第133条,交通肇事罪分为不同刑级,酒后驾驶造成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或死亡将受到刑事处罚。此外,逃逸行为导致人员死亡的,也将受到严厉处罚。

  • 勘查交通肇事逃逸现场的一般程序
  • 交通事故人死亡刑事责任吗
  • 累犯自首是否可作为累犯抵消的法律依据?
交通肇事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