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的情节的,属于交通肇事罪的情节加重犯。根据我国《刑法》第133条的规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根据具体情况,量刑起点如下:
1. 负事故全部责任,逃逸且致死一人:有期徒刑四年。
2. 负事故全部责任,逃逸且重伤一人,且有其他特殊情形定罪: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每增加一人死亡,刑期增加一年;每增加一人重伤,刑期增加六个月。
3. 负事故主要责任,逃逸且致死一人: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若符合前一条规定的情形之一,有期徒刑三年。每增加一人死亡,刑期增加九个月;每增加一人重伤,刑期增加四个月。
4. 负事故全部责任,逃逸且致一人死亡:有期徒刑七年六个月。每增加一人死亡,刑期增加两年。
5. 负事故主要责任,逃逸且致一人死亡:有期徒刑七年。每增加一人死亡,刑期增加一年四个月。
6. 负事故同等责任,逃逸且致一人死亡,同时致三人死亡:有期徒刑七年六个月。每增加一人死亡,刑期增加一年。
7. 逃逸致人死亡,同时造成其他后果,对其他后果部分增加刑期,适用前两条的规定。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机动车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的同时,擅自逃离事故现场,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刑事、行政责任无法确定,其目的在于推卸、逃脱责任的行为。
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动机一般是逃避抢救义务以及逃避责任追究。这种动机是积极的心理活动。虽然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但仅就逃逸行为而言,具有直接的行为故意。因此只有行为人对肇事行为明知,同时又有逃逸的直接犯意,才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
以下情形之一,即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
1. 明知发生交通事故,行为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
2. 行为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在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的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
3. 行为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
4. 行为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
5. 行为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
6. 行为人离开事故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的。
如果肇事逃逸的行为导致受害者情况加重,行为人需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并且可能面临加重处罚。肇事逃逸的认定包括明知发生交通事故,行为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行为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等情形。
交通肇事罪的法定立案标准,包括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造成重大事故、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等情况应当立案追究。同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具有特定情形如酒后驾驶、无照驾驶等应定罪处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违章行为则不予立案。
交通运输安全中的犯罪问题。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导致重大交通事故并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犯罪主体包括一般主体、单位主管人员等。犯罪主观方面属于过失,但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故意的。刑法对交通肇事罪规定了不同刑级,根据事故严重程度和
高速公路上逆行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问题。如果没有造成交通事故,逆行属于严重违法行为,但不构成犯罪。若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并导致严重后果,则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或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肇事司机是否需要坐牢取决于案情和法律规定。符合特定立案标准的交通肇事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