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机动车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后,如果逃逸且未造成人员重伤或30万元以上的财产损失,不构成犯罪。行政机关可以根据法律对肇事逃逸者处以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并扣除其机动车驾驶执照12分,同时可以并处不超过15日的行政拘留。
如果肇事逃逸的情况构成犯罪,一般会被判处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具体情况包括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肇事者负有事故全部或主要责任,并且逃离事故现场以逃避法律追究。
根据法律规定,交通肇事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将被处以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如果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肇事者负有事故全部或主要责任,并且具备以下情形之一,将被定罪处罚:
如果肇事者在造成交通事故后突然害怕逃逸并导致他人死亡,属于交通肇事罪情节特别恶劣的行为,将会被按照故意杀人罪进行处罚。
综上所述,机动车驾驶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如果发生肇事逃逸的情况,将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肇事逃逸是交通肇事罪从重处罚的情节之一。如果造成人员重伤或重大财产损失,涉嫌构成交通肇事罪,将受到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事处罚。如果因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将受到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处罚。
交通肇事罪中的举证责任分担问题。对于机动车之间的交通事故,举证责任是均等的;而对于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或行人之间的交通事故,非机动车或行人的举证责任采取倒置原则。文章还介绍了交通肇事罪的量刑标准。
交通肇事罪的法律定义、构成要件和相关法律依据。该罪行主体是年满16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主观方面是过失。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交通法规并导致重大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法律依据包括《刑法》、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通知以及各部门颁布的相关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共犯问题,特别是非乘车人的指使行为是否构成共犯。根据相关法律解释,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或承包人的指使逃逸行为若导致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将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共犯。对于一般非乘车人的指使逃逸行为,则不构成共犯。
行人与机动车、非机动车发生事故后的处理方法。行人应立即报警并记录下肇事车辆信息,对于严重伤势的行人要拨打求助电话并采取初步救护措施。遇到肇事逃逸情况应追捕肇事者并寻求周围群众帮助。此外,本文还涉及处理脊椎骨折的注意事项及交通事故住院期间的误工费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