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规定,由于机动车相对于行人和非机动车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和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时,法律上会首先推定由机动车承担责任。
然而,不能简单地认为机动车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无条件地承担责任。如果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或行人存在过错,根据过错程度适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
我国法律在交通事故民事赔偿中注重保护行人的权益。因此,在行人与机动车发生事故时,首先应以保护行人为主。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国法律规定,在发生事故时,应相应增加机动车一方的民事赔偿责任。这样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使机动车驾驶人更加注意行人的安全,将行人的安全置于首位。
危险与赔偿相对称原则是指在交通事故中,应根据事故双方的过错程度确定责任和赔偿的比例。这个原则的重要性在于确保公平公正,使责任和赔偿能够与过错程度相匹配。
总而言之,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和行人之间的交通事故责任承担原则是以保护行人为主导,并根据事故双方的过错程度适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这一原则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机动车驾驶人对行人安全的重视,并确保责任和赔偿的公平公正。
交通事故中受害人及亲属请求赔偿的主体资格认定问题。对于权利继承人和被抚养人作为原告的情况,应处理所有权利继承人和被抚养人的权益,不能仅列其中一人。机动车损害赔偿主体资格和责任认定方面,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规定,驾驶员承担主要赔偿责任,单位或车
一起交通事故引发诉讼期间当事人死亡的处理方式。当事人章某因交通事故导致脑损伤并引发赔偿诉讼,一审期间在家中去世。法院裁定撤销原判并发回重审,经过重新审理,法院认定章某的死亡与交通事故存在因果关系,判决保险公司和王某向章某家属支付相应赔偿款。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不能作为指控犯罪的证据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在刑事诉讼中的定位和作用。指出其不属于法定证据,不具有证明效力,且对检、法两院无约束力,易产生误导效应。文章还指出公安机关形成的移送审查起诉意见书已包含其实质内容,无需以证据形式重复移送。
涉嫌交通肇事罪的办案流程,包括现场勘查、调查取证、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立案破案、侦查终结等环节。在交通事故认定书中,载明事故基本事实、成因及当事人责任,它是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办案人员在处理交通肇事案件时,必须准确掌握立案标准,区分是否适用一般事故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