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7条规定,要确定法人组织是否构成名誉侵权责任,需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行为人主观有过错是指行为人对他人名誉权受侵害的事实主观上存在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例如,对于媒体报道侵害他人名誉权的案件,如果加害人有故意行为,这一点很容易确定。但如果加害人只是因为对报道事实的调查或审查不严谨导致报道失实,那么他的主观心态该如何认定呢?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我国社会监督主体的新闻媒体应当享有一定的自由报道权,不应过分要求报道的准确性。因为在我国,舆论监督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应当鼓励和支持新闻媒体继续有效地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对于构成要件中的“法”,最高人民法院没有明确解释。但我认为,根据惯例,这里的“法”应该被限制解释,仅包括法律和行政法规。尽管部门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可以约束行为人,但违反这些规定并不会导致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的救济途径是向相关行政主管机关投诉控告,要求主管机关对行为人进行处理。
由于名誉权的特殊性,名誉权的损害后果与一般侵权后果有所不同。前者更加隐蔽,且举证较为困难。例如,公民因加害人的行为导致社会和他人对其品德评价降低,或者法人因加害人的行为导致商誉下降、合同被终止等。我国尚未明确规定名誉权损害后果的具体表现形式,对于是否存在损害后果及后果的严重性,法官一直自行决定,没有法定和统一的衡量标准。这也是完善名誉权保护制度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因果联系一般表现为直接和间接两种。我认为,侵害名誉权的构成必须是违法行为直接导致损害后果。如果确定违法行为与间接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联系,将导致权利滥用,这与名誉权保护制度的初衷相违背。
网络名誉权的法律法规。目前中国尚未有具体规定,因此法院会参考普通名誉权法律规定、司法解释等处理相关案件。文章主要介绍了涉及名誉权的相关法律和规定,包括侮辱和诽谤等侵害名誉权的行为方式,以及侵权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受害者可以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
国家赔偿的主要方式,包括支付赔偿金、返还财物、恢复原状等。在确定受害人的损害程度后,以货币形式给予一定额度的赔偿。同时,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并造成精神损害时,还应在侵权行为影响的范围内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并赔礼道歉,造成严重后果的还应支付精神损害抚慰金。
某律师事务所代表其委托人发出律师函,针对某人在多次骚扰其委托人的公司和个人生活,导致委托人名誉受损和正常工作生活受到干扰的问题。律师函强调侵权责任法和相关法规要求停止侵害行为、赔礼道歉和恢复名誉等要求,并警告如果不遵守这些要求,将采取法律手段追究责任
网络侵权行为的管辖法院确定问题,以及网络侵权受害方的赔偿问题。网络侵权行为的管辖权由侵权行为发生地法院决定,包括实施被诉侵权行为的计算机等信息设备所在地和被侵权人的住所地。网络侵权行为包括网络名誉侵权和网络著作权侵权等,受害方可以通过不同的维权方式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