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的法定解除情形都有什么?
时间:2022-11-22 浏览:12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导读:合同的法定解除情形包括因为不可抗力导致合同目的不能实现,或者是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的债务,经过催告之后,在合理的期限之内仍然不履行债务的,那么另外一方当事人享有单方面的法定解除权。
合同解除的法定情形
一、法定解除情形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合同可以在以下情况下被法定解除:
- 因不可抗力导致无法实现合同目的;
- 在履行期限届满前,一方明确表示或以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
- 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并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
- 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其他违约行为导致无法实现合同目的;
- 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二、合同解除权的行使方式
当事人行使解除权时,必须采取一定的意思表示。具体规定如下:
- 当事人一方依法主张解除合同时,应当通知对方。合同在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如果通知中明确规定债务人在一定期限内不履行债务,则合同在通知载明的期限届满时自动解除。如果对方对解除合同表示异议,任何一方当事人都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确认解除行为的效力。
- 如果当事人一方未通知对方,直接通过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的方式依法主张解除合同,并经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确认,合同在起诉状副本或仲裁申请书副本送达对方时解除。
在订立合同时,应当明确约定合同条款,特别是关于合同解除和违约责任的条款。如果合同没有约定解除的情形,守约方只能依据《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三条规定的法定解除条款主张解除合同,此时守约方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违约方存在根本违约行为导致合同目的无法实现。因此,在订立合同时应明确约定合同解除的情形。
三、合同解除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 合同解除一般适用于单方违约的情形,双方违约的情形较为复杂,需要具体情况来判断哪一方的违约是根本违约,解除权的行使取决于具体情况。
- 并非只要对方违约就必须解除合同,需要判断该违约是否属于根本违约,以及不采取解除措施是否会给自己造成更大的损失。换言之,行使合同解除权必须符合正当目的。
- 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分析,合同解除意味着交易失败。一方违约就解除合同将给市场交易带来沉重的交易成本,并对市场交易秩序和安全带来冲击和破坏。
签订合同的目的是为了对双方都具有约束力。因此,一旦双方当事人都不按照合同内容履行自身义务,合同的签订就失去了意义。根据法律规定,违约行为需要承担违约责任。若一方当事人存在违约行为,另一方当事人享有法定解除权。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当事人一方构成根本违约时另一方可否要求解除合同
当事人一方构成根本违约时,另一方是否可以要求解除合同的问题。文章介绍了合同解除的定义和法律依据,详细阐述了法定解除的五种情形,包括不可抗力、拒绝履行、债务人迟延履行、违约行为导致合同目的无法实现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
合同解除方式的分类
合同解除方式的分类,包括协议解除和法定解除。协议解除是通过当事人协商一致解除合同,可约定解除合同的条件;法定解除则是根据法律规定,在一定情形下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如不可抗力、违约等情形。
-
合同解除的法定事由
合同解除的法定事由,包括不可抗力、预期违约、迟延履行以及其他违约行为等。当这些情形发生时,享有解除权的一方只需通知对方即可解除合同,但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解除权的行使有期限限制,并可能需要办理批准、登记手续。
-
解除保险合同通知书的撰写要点
解除保险合同通知书的撰写要点,包括合同订立事实、违约事实、合同约定的解除权、明确解除合同的意思表示以及保留追究违约责任的权利。文章还提到了保险代理人合同解除通知书的范文及相关知识,包括解除合同的条件。当事人在解除合同的同时,应明确表达解除意图并保留追
-
函件往来解除合同的可行性
-
合同作废的主体
-
情势变更是法定解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