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目前法律规定,缔约过失责任主要有以下类型:
1、恶意磋商。
2、欺诈谛约。
3、违反人格和人格尊严等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缔约。
4、擅自撤销要约时的缔约过失责任。
5、合同订立过程未尽通知、保密等义务给对方造成损失。
6、合同订立时未尽保护义务侵害对方的人身权、物权。
7、合同不成立的缔约过失责任。
8、合同无效的缔约过失责任。
9、合同被变更或撤销的缔约过失责任。
10、合同不被追认的缔约过失责任。
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一方因违背其依据的诚实信用原则所产生的义务,而致另一方的信赖利益的损失,并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它是一种新型的责任制度,具有独特和鲜明的特点:只能产生于缔约过程之中;是对依诚实信用原则所负的先合同义务的违反;是造成他人信赖利益损失所负的损害赔偿责任;是一种弥补性的民事责任。
认定缔约过失责任,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的来看:
(一)缔约的一方必须有损害的事实。由于缔约一方有损失的事实,致另一方造成经济损失,即应该承担缔约责任。换言之,没有损失,即无须承担责任。造成责任一般指财产损失,亦有人身损害。所谓财产损失,即由本人占有、使用、支配的财产因缔约—方违约而减少、灭失。所谓人身损害,即身体和精神方面。虽然身体和精神方面的损害不易被认定,但确实在现实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由于精神上遭受损害,易影响身体健康,也可能产生经济损失。
(二)缔约过失行为与经济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缔约一方当事人的损失与缔约的另—方当事人的过错行为必然有关系。反之,则不承担责任。在认定缔约过失责任时,必须确认损害事实,分清损害是否实际发生,是否合理。分清主要责任与次要责任、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司法实践中应对损害方可得的利益也予以考虑,以减少受害方的损失。
(三)缔约人有过错。该过错行为分为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主观方面表现为缔约一方存在恶意行为,而客观方面则表现为缔约一方非因本人原因但已造成缔约另一方的损失。在缔约过程中,无论是由于一方原因或另一方原因,或第三方的原因,缔约方均应为防止损失扩大,减少损失而努力,将损失减少在最小的范围之内。由于缔约双方的过错,均造成对方的损失,则在缔约责任中适用过失相抵原则。
(四)缔约方的违法性。我们从缔约过失责任的含义可以看出,如果一方或双方存在过意或过失地违反缔约责任中的任何一项义务,未尽到互相通知、保护、保密、注意等义务,或存在恶意磋商、欺诈、胁迫等过错行为的,也即只要有缔约过错行为,那么就要承担缔约责任。因此。
由此可见,缔约过失责任还有很多种,缔约过失责任也比较抽象,因为我们生活中的一切合作都是建立在诚实信用的基本原则之上的。如果出现违约,对当事人的信誉各方面都有影响。书面合同的范围很广,具体的违约责任没有办法一概而论。
恶意谈判的法律责任问题。当事人假借订立合同进行恶意磋商、隐瞒重要事实或提供虚假情况,以及在谈判过程中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均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赔偿责任以受损害当事人的损失为限,包括直接利益减少和失去与第三人订立合同的机会的损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关于转让费退还问题的法律规定。根据该法,如果转让过程中存在缔约过失行为并给对方造成损失,转让费可以退还。退还转让费不等于违约行为,而是缔约过失责任。当事人需提供证据证明对方存在缔约过失行为,方可要求退还转让费。
出租人可以单方解除房屋租赁合同的各种情形。包括承租人未按照约定使用租赁物导致损失、利用承租房屋进行违法活动、未经同意擅自转租房屋、无正当理由未支付或延迟支付租金超过六个月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可以解除合同的情况。
合同欺诈行为的性质及其是否构成侵权行为的问题。存在多种观点,包括合同效力过错行为、缔约过失行为和侵权行为。合同欺诈行为具备侵权民事责任的主客观要件,包括存在侵权损害事实、违法性和造成损害的原因等。对此,合同欺诈行为的侵权责任主要通过返还财产和赔偿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