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债权债务 > 债的主体 > 债务人 > 夫妻债务举证责任的法律解析

夫妻债务举证责任的法律解析

时间:2024-05-24 浏览:1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69359
导读:夫妻债务举证责任的法律规定是根据债务是否属于日常家事范畴内来确定的。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双方和债权人之间发生债务的承担的纠纷的时候,此时是需要及时的处理的,并且也是需要收集相关的证据的。

夫妻债务举证责任的法律规定

一、日常家事范畴内的共同债务

根据法律规定,日常家事范畴内的债务被推定为夫妻共同债务,债权人无需提供证据。如果配偶一方反驳主张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则需要举证证明该债务并非用于家庭日常生活。

二、超出日常家事范畴的共同债务

超出日常家事范畴的债务原则上不被视为夫妻共同债务,债权人主张属于夫妻共同债务的需要提供证据支持。如果债权人无法证明夫妻一方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或共同经营,则不能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债权人的责任

债权人在准备向他人借款时,应考察债务人的偿还能力、婚姻状况和家庭经济情况,明确借款属于个人债务还是夫妻共同债务。最稳妥的方案是让夫妻共同借款并共同签署。

夫妻举债一方的责任

举债方在借款时应详细安排借款用途和明细。如果债务已形成,为避免被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应尽快搜集相关证据证明该借款未用于夫妻共同生活。要求另一方配偶谨慎对待,避免债权人通过电话录音等方式追认债务。可以通过书面协议、电话或短信等方式取得另一方配偶的追认,以避免债务被认定为夫妻个人债务。

非举债配偶方的责任

非举债配偶应谨慎对待配偶的借债行为。如果与配偶共同签署借款协议或追认配偶的债务,将承担共同还款的法律责任。债务形成后,应小心谨慎,避免被债权人固定事后追认承诺还债的证据。

夫妻个人债务的范围

夫妻个人债务的范围包括:

  1. 婚后没有约定的婚前个人债务。
  2. 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夫妻一方各自所负的债务归个人承担。
  3. 婚后夫妻一方经营自己个人财产,在经营中所负的债务。
  4. 夫妻一方擅自筹资从事经营活动所负的债务。
  5. 管理夫妻一方个人财产所负的债务。
  6. 夫妻一方因继承、接受赠与或分家析产所得财产归一方所有的,由此产生的债务为夫妻个人债务。
  7. 夫妻一方擅自资助与其没有抚养义务的人所负的债务。
  8. 夫妻一方擅自为他人担保所产生的债务。夫妻一方未经另一方同意,不能用共同财产为他人提供担保。
  9. 未经夫妻另一方同意,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所负债务,主要为不在日常家事代理权范围内支出所产生的债务。
  10. 夫妻分居期间所负的债务。

在我国的民事债权债务的案件纠纷处理中,提起诉讼的双方当事人需要承担相关的举证责任。对于夫妻之间的债务承担,债权人也需要承担一部分的举证责任。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继承人行使追债权的法律依据

    继承人在遗产继承中行使追债权的法律依据。继承人有权继承遗产中的债权并向债务人追讨债务。继承人可以通过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方式行使追债权,但需要承担举证责任。在债务人死亡后,如果继承人尚未确定,债务人可以选择将借款提存或依法拍卖或变卖标的物。债务并不因债务

  • 个人债务危机的法律处理方式

    中国个人债务危机的法律处理方式,包括破产清偿债务、当事人协商清偿债务和诉讼清偿债务等主要手段。同时还介绍了兼并清债、债转股、申请债权保全以及行使担保物权等处理方式。法院处理个人债务纠纷时,会审查起诉、进行缺席判决或中止诉讼,并公告传唤债务人应诉。全文

  • 债权债务转让协议中涉及房产的处理方式

    债权债务转让协议中涉及房产的处理方式,包括合同变更、权利转让给第三人、通知债务人的规定以及债务人转移义务的规定。同时,针对公司分立后债权人如何请求偿还债务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包括向任意一家公司索要全部债务和分别向分立后的各公司索要债务两种方式,但债权人

  • 如何取回被转让的抵押车辆

    如何取回被转让的抵押车辆问题。如果债务人未经债权人同意私自转让抵押车辆,转让行为无效,债权人可向法院申请撤销。抵押人转让抵押物需通知抵押权人和受让人,并告知物品抵押情况,否则转让无效。同时,《合同法》规定了债权人在特定情况下可撤销债务人的行为,并明确

  • 酒店欠债不还怎么办
  • 通过起草协议解决私人打架纠纷
  • 合同到期不续签是否需要支付赔偿费用?
债的主体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