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应当继续履行合同的原则
根据合同法规定,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合同。强制履行作为一种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只有合同继续履行才能实现当事人签订合同的目的。因此,双方就合同是否履行存在争议时,原则上应当继续履行。
2. 可以解除合同的两种例外情况
(1)合同约定当事人享有解除权的情况下,当事人可以以承担定金处罚为代价解除合同。
(2)法律上或事实上不能履行的情况,包括债务的标的不适于强制履行或履行费用过高,以及债权人在合同期限内未要求履行等情形,可以不继续履行合同。
1. 相关法律条文
根据《民法典》第五百八十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非金钱债务或履行非金钱债务不符合约定时,对方可以请求履行,但以下情形除外:
(1)法律上或事实上不能履行;
(2)债务的标的不适于强制履行或履行费用过高;
(3)债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未请求履行。
如果以上情形之一导致合同目的无法实现,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终止合同权利义务关系,但不影响违约责任的承担。
2. 适用条件
该规定仅适用于非金钱债务,即除金钱债务外的其他合同债务。债务人对非金钱债务不履行或不符合约定履行的行为属于违约,应承担继续履行的责任。
3. 适用情形
(1)法律上或事实上不能履行,即履行不能。这指的是债务人在客观上已经没有履行能力,或者法律禁止该种债务的履行。
(2)债务的标的不适于强制履行或履行费用过高。不适于强制履行是指无法继续履行,履行费用过高是指在成本上不划算。
(3)债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未请求履行,继续履行变得不必要。
当合同履行出现上述三种情形时,债权人不能再要求继续履行,但不妨碍债权人要求债务人承担其他违约责任。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如果债务人无法履行债务或债务过高,债务人可以暂时不承担相关债务。同时,如果债权人在规定日期内没有要求债务人偿还债务,也不能要求债务人偿还债务。
合同解除方式的分类,包括协议解除和法定解除。协议解除是通过当事人协商一致解除合同,可约定解除合同的条件;法定解除则是根据法律规定,在一定情形下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如不可抗力、违约等情形。
合同解除后的赔偿损失范围,包括可得利益的赔偿标准和赔偿规则等内容。当事人可以要求赔偿损失,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或应当预见到的损失。赔偿应当遵循补偿受害人的损失的原则,并适用损益相抵规则。赔偿范围包括债务不履行的损害赔偿和因合同解除产生
关于解除租赁合同通知期限的相关法律规定,包括合同解除的约定和法定情形、解除权的行使等。同时,也介绍了租赁合同的特征,如诺成、有偿、双务合同,特定的非消耗物作为标的物,转移财产使用权等。
合同违约的法律责任,包括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定金责任和违约金责任等五个方面。当一方违约时,另一方可以采取相应措施维护自身权益,如要求违约方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等。同时,也明确了定金和违约金在合同违约情况下的责任处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