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名股东资格认定的法律依据有哪些
时间:2024-01-13 浏览:31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对于隐名股东资格认定很多时候大家都不清楚从哪些依据来证明,其实在法律上有相关的法律依据。为解决裁判标准不统一的问题,部分地方高院分别发布指导意见。那么,隐名股东资格认定的法律依据是什么?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隐名股东资格认定的法律依据
《关于审理公司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试行)》
根据《关于审理公司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试行)》,股东资格的认定采用综合标准。在认定股东资格时,需要考虑实际出资数额、股权转让合同、公司章程、股东名册、出资证明书、工商登记等因素。同时,还需要探究当事人在实施民事行为时的真实意思表示,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综合判断。
北京高院《关于审理公司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
北京高院于2008年发布的《关于审理公司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规定,法院在认定股东资格时应根据《公司法》相关规定以及公司股东应具备的各项条件进行认定。
《公司法司法解释三》
在《公司法司法解释三》颁布前,最高人民法院也对股东资格认定作出了一些规定。例如,2010年颁布的《关于审理外商投资企业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一)》第14条规定,确认外商投资企业中隐名投资人的股东身份需要同时具备以下条件:(一) 实际投资者已经实际投资;(二) 名义股东以外的其他股东认可实际投资者的股东身份;(三) 人民法院或当事人在诉讼期间就将实际投资者变更为股东征得了外商投资企业审批机关的同意。《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25条首次在立法层面对公司隐名股东的认定标准进行了规定。该条规定分为三个层次。第一,肯定隐名出资协议的效力;第二,在有隐名出资协议的前提下,在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产生对投资收益的争议时,明确以实际出资为股东资格判断标准;第三,明确隐名股东的显名化需经其他股东过半数认可。
综合判断因素
综上所述,最高院和各地高院在审理隐名股东资格认定案件时,通常考虑以下因素:双方当事人是否存在隐名出资的合意、隐名出资人的实际出资情况、其他股东是否同意隐名出资人显名、公司章程的签署情况,以及隐名股东是否实际享有和行使了其股东权利(包括参与经营管理、分红的权利)等。此外,山东高院明确强调,用于确认股东资格的出资必须是计入公司注册资本的部分才能认定为实际出资。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公司监事的法律职责和义务
公司监事的法律职责和义务,包括审查公司财务、监督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履职情况、纠正损害公司利益行为等职责,以及监事违法执行职务时的法律责任。监事有权提出罢免建议、召开临时股东会会议、向股东会提出提案等。如果监事违反法律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需承担相应的赔
-
股东会决议侵害股东权益股东的救济方式
股东会决议侵害股东权益时股东的救济方式。包括申请确认股东会决议无效和撤销股东会决议的情形和规定,并强调了除斥期限和保留证据的重要性。股东在维权过程中应了解这些内容和相关法律规定,确保自身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
一人公司的监事会
一人公司的监事会问题。由于一人公司的特殊性,其可以不设监事会,仅设监事。监事会的职责包括检查公司业务和财务状况、监督董事和经理的行为、核对财务资料、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等。监事不得兼任公司高层职务,以确保其独立性和监督效果。
-
公司监事的法律职责
监事在公司中的法律职责,包括检查公司财务、监督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履职情况、纠正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等。监事有权提出罢免建议、召集和主持临时股东会会议等。同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负有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不得利用职权
-
劳动关系认定法律依据
-
"股东资格认定"相关法律依据汇总
-
隐名股东资格认定的法律依据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