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名股东资格认定的法律依据有哪些
时间:2024-01-13 浏览:26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对于隐名股东资格认定很多时候大家都不清楚从哪些依据来证明,其实在法律上有相关的法律依据。为解决裁判标准不统一的问题,部分地方高院分别发布指导意见。那么,隐名股东资格认定的法律依据是什么?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隐名股东资格认定的法律依据
《关于审理公司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试行)》
根据《关于审理公司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试行)》,股东资格的认定采用综合标准。在认定股东资格时,需要考虑实际出资数额、股权转让合同、公司章程、股东名册、出资证明书、工商登记等因素。同时,还需要探究当事人在实施民事行为时的真实意思表示,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综合判断。
北京高院《关于审理公司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
北京高院于2008年发布的《关于审理公司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规定,法院在认定股东资格时应根据《公司法》相关规定以及公司股东应具备的各项条件进行认定。
《公司法司法解释三》
在《公司法司法解释三》颁布前,最高人民法院也对股东资格认定作出了一些规定。例如,2010年颁布的《关于审理外商投资企业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一)》第14条规定,确认外商投资企业中隐名投资人的股东身份需要同时具备以下条件:(一) 实际投资者已经实际投资;(二) 名义股东以外的其他股东认可实际投资者的股东身份;(三) 人民法院或当事人在诉讼期间就将实际投资者变更为股东征得了外商投资企业审批机关的同意。《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25条首次在立法层面对公司隐名股东的认定标准进行了规定。该条规定分为三个层次。第一,肯定隐名出资协议的效力;第二,在有隐名出资协议的前提下,在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产生对投资收益的争议时,明确以实际出资为股东资格判断标准;第三,明确隐名股东的显名化需经其他股东过半数认可。
综合判断因素
综上所述,最高院和各地高院在审理隐名股东资格认定案件时,通常考虑以下因素:双方当事人是否存在隐名出资的合意、隐名出资人的实际出资情况、其他股东是否同意隐名出资人显名、公司章程的签署情况,以及隐名股东是否实际享有和行使了其股东权利(包括参与经营管理、分红的权利)等。此外,山东高院明确强调,用于确认股东资格的出资必须是计入公司注册资本的部分才能认定为实际出资。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公司法规定的股东会职权
《公司法》中股东会的职权。股东会作为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有权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选举和更换董事、监事并决定其报酬、审议批准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报告、审议批准公司的财务方案、利润分配和弥补亏损方案、对公司注册资本、发行债券、合并、分立、解散等作出
-
相关案例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关于齐某某公司与薛某光、安某某公司股权转让合同纠纷案的公开宣判。法院判决原告齐某某公司与被告薛某光的股权转让协议有效,并要求被告安某某公司在一个月内办理股权转让变更登记。文章详细阐述了股权转让协议的生效条件、相关义务及法律责任,强
-
股东大会决议发行公司债券的决议
股东大会决议发行公司债券的相关内容。首先明确了决议的适用范围和决议事项,包括普通决议和特别决议。接着详述了股东大会决定发行公司债券时需包括的事项,如发行种类和数量、发行方式等。同时,公开发行公司债券需满足资产条件、累计债券余额限制等条件。最后强调了发
-
股权登记的法律程序
我国《公司法》关于股权登记的法律程序。公司成立时,需在公司章程中载明股东信息,并签发出资证明书、建立股东名册及向工商机关登记。股权继受时,需修改相关记录并办理变更登记。股权登记形式包括公司章程、出资证明、股东名册和工商登记。股权转移以股东名册记录为准
-
股权投资基金委托管理协议
-
公司未召开会议作出决定申请不成立是否支持
-
隐名股东出资行为是否触犯相关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