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大出血死亡医疗事故的鉴定机构是由医学会组织负责的,医患双方可以共同委托医学会组织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医疗事故鉴定所需材料包括:
(一) 住院患者的病程记录、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会诊意见、上级医师查房记录等病历资料原件;
(二) 住院患者的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等病历资料原件;
(三) 抢救急危患者,在规定时间内补记的病历资料原件;
(四) 封存保留的输液、注射用物品和血液、药物等实物,或者依法具有检验资格的检验机构对这些物品、实物作出的检验报告;
(五) 与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有关的其他材料。
在医疗机构建有病历档案的门诊、急诊患者,其病历资料由医疗机构提供;没有在医疗机构建立病历档案的,由患者提供。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流程包括以下步骤:
1. 医患双方协商一致共同向市医学会提起鉴定申请,或患方向医疗行政部门投诉,由医疗行政部门移交医学会鉴定,或由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申请委托医学会鉴定。
2. 医学会受理鉴定委托。
3. 申请一方或双方交纳鉴定费。
4. 医学会通知双方提交陈述书、答辩书及鉴定所需材料。
5. 查看相关专科专家名录并选出需回避的专家。
6. 对双方认可的专家随机编号,由医患双方及医学会随机抽号组成专家鉴定组。
7. 召开鉴定会,医患双方按先患方后医方的顺序各陈述(答辩)15分钟,专家提问,退庭。
8. 专家讨论,出具医鉴结论报告。
9. 若不服鉴定报告,向省医鉴会提起再次鉴定。
综上所述,医学会组织具体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然而,对于像产后大出血导致产妇死亡这样的案例,不一定都是医疗事故,也有可能是产妇及其家属不配合医院规范的诊疗活动或其他原因造成的。因此,医院是否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应以医学会组织的鉴定报告为准。
医疗事故的定义、构成要件以及处理程序。医疗事故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违反法规,因过失导致患者损害的事故,需经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其构成要件包括主体、违规行为、过失行为、人身损害和因果关系。处理程序中,病员及其家属有权提出鉴定申请,对鉴定结论不服可
医疗事故鉴定程序的分类及具体操作。包括医患双方共同委托鉴定、卫生行政部门组织鉴定、法院要求鉴定等三种情况。医学会在接到鉴定申请后会组织专家进行鉴定,整个鉴定周期需要约60天。鉴定结论具有法律证明效力,可作为处理医疗事故争议和法院审判的依据。患者如对首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两种启动方式:卫生行政部门移交鉴定和医患双方共同委托鉴定。卫生行政部门移交鉴定适用于医疗机构发生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患双方一方当事人要求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情况。而医患双方共同委托鉴定则是双方同意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基础上
医疗事故赔偿案件的法律程序。首先进行医疗鉴定获得证据,划分责任;接着确认事故等级,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处理意见;最后强调了申请时效的重要性,当事人应及时提出处理申请,否则法律不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