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双方在医疗事故争议中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时,应共同书面委托医学会进行鉴定。委托的医学会应该是负责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
当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行为报告或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要求处理申请后,如果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应将鉴定工作书面移交给负责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医学会组织进行。
如果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涉及多个医疗机构,那么所有涉及的医疗机构和患者应共同委托其中一所医疗机构所在地负责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进行鉴定。
如果医疗事故争议涉及多个医疗机构,当事人可以向其中一所医疗机构所在地的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处理申请。
医疗事故鉴定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委托:医患双方共同委托和卫生行政部门交由医学会组织鉴定。在委托鉴定时,医患双方和卫生行政部门需要提供正式委托书、相关材料(医患双方共同委托时)、医疗事故争议行政处理申请书复印件(卫生行政部门提供)以及交纳鉴定费的收据。
医疗事故鉴定机构在接到委托书后,进行审核并出具受理通知书。在受理之日起的5天内,通知双方当事人提供鉴定所需的材料。这些材料包括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原件、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等。
根据事故争议所涉及的学科,医疗事故鉴定机构确定专家鉴定组的构成和人数。原则上,专家鉴定组至少应由3人以上的单数组成,且主要学科的专家人数不少于专家鉴定组成员的一半。在召开鉴定会前20天之前,医疗事故鉴定机构通知双方当事人或其委托人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专家鉴定组成员。如果有专家需要回避,需说明理由。
医疗事故鉴定机构在召开鉴定会前1周内通知医、患、鉴定专家三方。双方当事人每方人数不得超过3人。任何一方当事人的无故缺席、自行退席或拒绝参加鉴定,不影响鉴定的进行。在鉴定会上,专家鉴定组成员推选产生组长,医疗事故鉴定机构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医、患分别陈述事实,并接受专家组成员的提问及必要的检查。专家组进行讨论,经合议根据半数以上专家鉴定组成员的一致意见形成鉴定结论,并制作《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
如果任何一方当事人对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不服,可以在收到首次鉴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原受理申请的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再次鉴定的申请,或者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省、自治区、直辖市医学会组织再次鉴定。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司法鉴定是一种可以确定医疗过错程度的方式。因为在发生医疗事故后,没有专业的技术来确定医院方面的过错程度,双方当事人无法就赔偿问题达成一致,因此需要进行司法鉴定来解决争议。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两种启动方式:卫生行政部门移交鉴定和医患双方共同委托鉴定。卫生行政部门移交鉴定适用于医疗机构发生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患双方一方当事人要求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情况。而医患双方共同委托鉴定则是双方同意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基础上
医疗事故鉴定的条件和程序。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事故争议报告或申请后,应交由医学会组织鉴定。医学会的鉴定受理有明确的条件,不符合条件的申请将不予受理。鉴定费用由医疗机构和当事人按不同情况支付。医学会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鉴定,并出具鉴定书。首次鉴定由市级或
法院在医疗事故鉴定中的权力范围。根据法律规定,法院没有权力强制要求医患双方或单方进行医疗事故鉴定,选择权在当事人手中。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如经过鉴定确认为医疗事故且原告仍坚持医疗人身损害赔偿之诉时,法院才会依职权确定正确的法律关系。法律强调当事人的自由
医疗纠纷的解决程序。首先,医患双方应协商一致并申请鉴定,可向市医学会或医疗行政部门提交申请。医学会受理鉴定委托后要求提交相关材料并交纳费用。随后,医学会从专家名录中选择专家组成鉴定组,并举行鉴定会听取双方陈述及提问环节。最终,专家讨论并出具鉴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