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医学中,医疗过失责任赔偿可以根据责任的不同程度进行区分,包括完全责任、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和轻微责任。
完全责任是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完全由医疗过失行为造成,赔偿全部损失的100%。
主要责任是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主要由医疗过失行为造成,其他因素起次要作用,赔偿全部损失的60%-90%。
次要责任是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主要由其他因素造成,医疗过失行为起次要作用,赔偿全部损失的20%-40%。
轻微责任是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绝大部分由其他因素造成,医疗过失行为起轻微作用,赔偿全部损失不超过10%。
在我国,医疗过失行为的认定标准主要包括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并且不是主观故意而是客观上有过失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行为。
认定医疗行为是否有过失的关键在于医疗行为是否违反了有关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并且是否存在主观故意。衡量医疗行为主体是否有过失,不能凭主观推断,而要靠认真、科学地判定。
医疗过失行为可以给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后果,无论这一损害后果的严重程度如何,都已经损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而这一损害是患者到医疗机构寻求治疗时由医疗机构附加给患者的。因此,医疗机构有责任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避免和防止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的损害。
责任性误诊是指医生在工作中马虎从事、疏忽大意,对工作不负责任造成的误诊。常见的责任性误诊错误包括采集病史草率、不详细询问病史、不重视患者或家属提供的情况,忽视其他医疗单位或其他科的资料,不重视陪护医务人员意见,不认真分析病因,放弃关键性的检查项目、盲目自信,不听取他人意见,甚至不执行上级医生的指示,对疑难问题不及时请示或会诊,擅自鲁莽行事。
技术性误诊是由于医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低下造成的。医学各学科均有自身的一整套科学规律,各级医生必须达到技术水平的要求才能胜任医疗工作。否则,尽管医生使出浑身解数,也仍然不可避免误诊的发生。
当发生医疗过失导致受害人损害时,受害人应首先保存证据,以便在后期可能发生法律纠纷时能够维护自己的权益。然后,在伤情稳定的情况下,可以进行伤情检定并出具检定报告。最后,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可以与医疗机构商议赔偿事宜。如果双方无法达成协议,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一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再次申请过程。申请人对先前鉴定的”诊治概要”、”分析意见”和”结论”表示不服,并详细列举了对鉴定结果的不同看法和依据。申请人认为鉴定结果不符合事实、不科学、不公正,特别是在医疗过程的常规遵守和告知义务履行方面存在问题。因此,申请
医疗事故鉴定结论的解读。鉴定结论需得到超过半数专家的一致意见,并详细记录每位专家的意见和讨论情况。专家鉴定组需综合分析医疗过失行为在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作用及患者原有疾病状况等因素,判定医疗过失行为的责任程度,分为完全责任、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和轻微责
定点医疗机构的申请书的撰写要求。包括填写方式、申请内容、机构类型选择、大型医疗设备清单的填写要求,以及提交时需附加的各种材料。同时,还提到了统计范围和单病种种类及价格目录的要求。
医疗纠纷的处理时间问题。医疗纠纷处理时间因情况不同而异,简单的纠纷可能在数月内处理完毕,复杂的可能需要一年甚至更久。涉及证据清晰、责任认定容易达成一致的纠纷处理较快,涉及复杂医学问题和责任认定分歧较大的纠纷处理较慢。医疗纠纷的开庭时间和立案时间也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