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双方当事人在解决医疗事故争议时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情况下,应当共同书面委托医疗机构所在地医学会进行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当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或者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要求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申请后,对于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情况,应当书面移交负责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
如果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涉及到多个医疗机构,那么涉及的所有医疗机构和患者应当共同委托其中任何一所医疗机构所在地的医学会进行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对于涉及多个医疗机构的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只能向其中一所医疗机构所在地的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处理申请。
医疗事故鉴定,也称为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指法定鉴定组织(医学会)按照法定程序接受、调查、组织专家鉴定组、进行分析讨论和表决,最终得出专门性结论并出具医疗事故鉴定书的活动。
医疗事故鉴定具有多重作用,包括作为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医疗纠纷的依据,是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医疗纠纷案件的法定依据,也是卫生行政部门作出行政处罚的法定依据。此外,在诉讼中,医疗事故鉴定可以作为证据,但并非必然的定案依据。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对于对一次鉴定结论不服的情况,可以在15日内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进行再次鉴定。
从诉讼的角度考虑,大多数情况下患方并不需要申请再次鉴定。
如果对医疗事故鉴定结果不服,当事人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进行再次鉴定。然而,此时不能申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如果未在规定时间内申请再次鉴定,当事人将承担不利后果。
尽管医疗事故伤残等级只有四级,但它对应着人身伤残损害中的十级。因此,在不同损害情况下,赔偿金额也会有所不同。
当事人可能对医疗事故鉴定结果不服,但是不允许提起行政诉讼,也不能向法院起诉医学会和鉴定人。解决办法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进行再次鉴定。
一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再次申请过程。申请人对先前鉴定的”诊治概要”、”分析意见”和”结论”表示不服,并详细列举了对鉴定结果的不同看法和依据。申请人认为鉴定结果不符合事实、不科学、不公正,特别是在医疗过程的常规遵守和告知义务履行方面存在问题。因此,申请
医疗事故鉴定程序的分类及具体操作。包括医患双方共同委托鉴定、卫生行政部门组织鉴定、法院要求鉴定等三种情况。医学会在接到鉴定申请后会组织专家进行鉴定,整个鉴定周期需要约60天。鉴定结论具有法律证明效力,可作为处理医疗事故争议和法院审判的依据。患者如对首
医疗事故赔偿案件的法律程序。首先进行医疗鉴定获得证据,划分责任;接着确认事故等级,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处理意见;最后强调了申请时效的重要性,当事人应及时提出处理申请,否则法律不予保护。
医疗纠纷的解决程序。首先,医患双方应协商一致并申请鉴定,可向市医学会或医疗行政部门提交申请。医学会受理鉴定委托后要求提交相关材料并交纳费用。随后,医学会从专家名录中选择专家组成鉴定组,并举行鉴定会听取双方陈述及提问环节。最终,专家讨论并出具鉴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