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医疗事故鉴定结果有异议的当事人可以提起二次鉴定的申请。再次鉴定申请的期限为收到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之日起的15天内。为了确保医疗事故争议能够及时解决,必须对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运作周期进行严格限定。超过15天提出再次鉴定申请的,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将不予受理。
医疗事故中的医疗过失行为责任程度可分为完全责任、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和轻微责任。
1. 完全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完全由医疗过失行为造成,赔偿全部损失的100%。
2. 主要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主要由医疗过失行为造成,其他因素起次要作用,赔偿全部损失的60-90%。
3. 次要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主要由其他因素造成,医疗过失行为起次要作用,赔偿全部损失的20-40%。
4. 轻微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绝大部分由其他因素造成,医疗过失行为起轻微作用,赔偿全部损失不超过10%。
实践中还存在对等责任,即医、患双方各负担50%。
责任程度的不同对赔偿数额有较大影响。根据公正、合情合理的原则,只要鉴定为事故,不考虑责任程度,一律承担100%赔偿。
医疗事故鉴定书中的“主要责任”、“次要责任”或“轻微责任”是对事故原因力的认定。这些表述只是为了医疗行政部门对相关责任人的行政处分需要,不影响赔偿责任的划分。
医疗过错的认定需要满足以下要求:
1. 医疗事故的主体是合法的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
2. 医疗事故必须发生在诊疗护理工作中,包括为此服务的后勤和管理。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违反了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
3. 医疗事故的直接行为人在诊疗护理中存在主观过失。
4. 患者存在人身损害后果,即“死亡、残废、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的”。如果损害程度不及此程度,不能认定为医疗事故。
5. 医疗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如果存在多因一果的情况,必须具体分析各自原因与作用,慎重判定。
对医疗事故鉴定结果有异议的当事人有权提起二次鉴定的申请。申请需在第一次鉴定结果出来后的15天内提出,并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如果材料认定不合理或存在特殊情况,需要及时告知医疗鉴定中心。
医疗事故的赔偿争议行政调解程序。在医疗事故涉及民事部分时,卫生行政部门应在双方当事人请求下进行调解,遵循自愿原则并依据规定计算赔偿数额。调解过程中涉及手术风险告知书的效力、申请行政调解的条件和程序以及重大医疗事故的上级调解程序。如果调解不成功或一方反
不属于医疗事故的情形及处理办法。包括紧急措施造成不良后果、医疗意外、无过错输血感染、患方原因延误诊疗、试验性诊疗及不可抗力等因素导致的情形不属于医疗事故。对于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医疗纠纷,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但医院仍可能因其他原因承担赔偿责任。患者及
医疗纠纷的行政调解解决方法。首先,医患双方可以选择协商解决医疗事故赔偿等争议,如协商不成可申请卫生行政部门调解或向法院起诉。协商解决的协议书应详细记录基本情况、事故原因和赔偿数额等。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当事人请求进行调解,依据相关条例计算赔偿数额。调解成
医疗事故鉴定的办理时限及相关流程。医学会在收到申请后的5个工作日内通知双方当事人提交材料,双方应在10个工作日内提交相关材料。医学会在接到材料后的45个工作日内组织鉴定并出具鉴定书。鉴定流程包括核实身份、宣读纠纷原由、抽签、介绍专家组成员、当事人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