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医疗事故鉴定结果有异议的当事人可以提起二次鉴定的申请。再次鉴定申请的期限为收到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之日起的15天内。为了确保医疗事故争议能够及时解决,必须对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运作周期进行严格限定。超过15天提出再次鉴定申请的,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将不予受理。
医疗事故中的医疗过失行为责任程度可分为完全责任、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和轻微责任。
1. 完全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完全由医疗过失行为造成,赔偿全部损失的100%。
2. 主要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主要由医疗过失行为造成,其他因素起次要作用,赔偿全部损失的60-90%。
3. 次要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主要由其他因素造成,医疗过失行为起次要作用,赔偿全部损失的20-40%。
4. 轻微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绝大部分由其他因素造成,医疗过失行为起轻微作用,赔偿全部损失不超过10%。
实践中还存在对等责任,即医、患双方各负担50%。
责任程度的不同对赔偿数额有较大影响。根据公正、合情合理的原则,只要鉴定为事故,不考虑责任程度,一律承担100%赔偿。
医疗事故鉴定书中的“主要责任”、“次要责任”或“轻微责任”是对事故原因力的认定。这些表述只是为了医疗行政部门对相关责任人的行政处分需要,不影响赔偿责任的划分。
医疗过错的认定需要满足以下要求:
1. 医疗事故的主体是合法的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
2. 医疗事故必须发生在诊疗护理工作中,包括为此服务的后勤和管理。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违反了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
3. 医疗事故的直接行为人在诊疗护理中存在主观过失。
4. 患者存在人身损害后果,即“死亡、残废、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的”。如果损害程度不及此程度,不能认定为医疗事故。
5. 医疗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如果存在多因一果的情况,必须具体分析各自原因与作用,慎重判定。
对医疗事故鉴定结果有异议的当事人有权提起二次鉴定的申请。申请需在第一次鉴定结果出来后的15天内提出,并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如果材料认定不合理或存在特殊情况,需要及时告知医疗鉴定中心。
医疗事故鉴定的必要性及程序。鉴定非强制,可在双方协商、卫生行政部门介入或法院委托下进行。鉴定流程包括双方陈述、提问和医学检查、讨论和形成鉴定结论等步骤。医学会组织专家鉴定组进行鉴定,并出具鉴定书。如当事人对首次鉴定结论不服,可申请再次鉴定。
手术同意书的法律效力及法律责任。手术同意书是患者的授权行为,医疗机构需征得患者同意进行手术。手术同意书中的免责条款可能无效,医院和医务人员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手术风险非医师过错造成,且由于医学局限性导致,则医院或医生不承担责任。但医务人员若在同意
医疗事故赔偿案件的法律程序。首先进行医疗鉴定获得证据,划分责任;接着确认事故等级,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处理意见;最后强调了申请时效的重要性,当事人应及时提出处理申请,否则法律不予保护。
医疗事故中民事责任竞合的认定及其特点,主要体现为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在医患关系中,双方建立医疗服务合同关系,当医疗机构违约并侵害患者权益时,患者有权选择追究违约责任或侵权责任。双重请求权存在限制,最终只能行使一个。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主要为损害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