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人对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持异议时,不能通过行政诉讼或民事诉讼来起诉医学会或鉴定人。医疗事故的构成是医疗机构担责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即使经过鉴定不构成医疗事故,如果患方认为医疗机构的诊疗行为存在过错,仍可以通过民事诉讼来获得司法救济。在诉讼中,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只是作为证据材料的一种,只有经过当庭质证才能被采信为有效证据。如果经过庭审质证后,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没有真实反映事实真相,没有科学地论证诊疗行为与损害后果的因果关系,人民法院会将鉴定结论排除在合法证据之外而不予采信,或者重新委托司法鉴定,或者因医院的举证不足而判决败诉。
因此,即使不构成医疗事故的鉴定结论可能给权利当事人即死者家属的索赔带来障碍,但并不能完全阻止索赔,家属仍可提起民事诉讼,请求司法救济。经过审理,如果认定医院的错误诊疗行为符合民事侵权的构成要件,人民法院应当判决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
专家鉴定组应当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作出鉴定结论,并制作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鉴定结论需要获得专家鉴定组成员过半数的通过。鉴定过程应当如实记录。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应包括以下内容:
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应当在受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之日起5日内通知医疗事故争议双方当事人提交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所需的材料。
所需材料包括:
抢救急危患者的病历资料需要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补记。
封存保留的输液、注射用物品和血液、药物等实物,或者依法具有检验资格的检验机构对这些物品、实物作出的检验报告。
除以上材料外,还可能需要其他与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有关的材料。
对于在医疗机构建有病历档案的门诊、急诊患者,其病历资料由医疗机构提供;没有在医疗机构建立病历档案的,由患者提供。如果医疗机构没有正当理由未按照规定提供相关材料,导致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无法进行,医疗机构应承担责任。
医疗事故的定义、构成要件以及处理程序。医疗事故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违反法规,因过失导致患者损害的事故,需经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其构成要件包括主体、违规行为、过失行为、人身损害和因果关系。处理程序中,病员及其家属有权提出鉴定申请,对鉴定结论不服可
医疗事故鉴定程序的执行方式。包括共同委托鉴定、卫生行政部门组织鉴定和法院要求鉴定三种方式。共同委托鉴定由医患双方共同委托当地医学会进行;卫生行政部门组织鉴定则根据医疗过失行为和当事人要求处理争议来组织;法院要求鉴定则是主审法官在必要时启动鉴定程序。
医疗事故鉴定的办理时限及相关流程。医学会在收到申请后的5个工作日内通知双方当事人提交材料,双方应在10个工作日内提交相关材料。医学会在接到材料后的45个工作日内组织鉴定并出具鉴定书。鉴定流程包括核实身份、宣读纠纷原由、抽签、介绍专家组成员、当事人陈述
医疗纠纷赔偿金额的协商确定过程。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协商时需考虑医疗事故的等级和损害程度。双方协商达成一致后签订协议书确认赔偿金额。如不愿协商或协商不成,可通过卫生行政部门调解或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另外,本文还介绍了申请医疗事故鉴定费用的支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