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法律规定,当事人应前往医疗机构所在地卫生局或法院指定的鉴定中心进行医疗事故鉴定。在医疗事故发生后,受害人(即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需要承担举证责任。在涉及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中,受害人需要提供自己受损害的事实和接受过医疗的证据。损害范围包括病员生命和健康的损害、患者本人及其亲属的财产损害和精神损害。接受医疗的事实可以通过挂号、交费等诊疗手续来证明。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医疗事故鉴定涉及到当事人申请时间、医学会受理时间以及作出鉴定结论的具体规定。当事人可以监督医学会的工作进度,以保护自己的利益。
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自己身体健康受到损害起,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卫生行政部门收到申请后,应在10日内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受理。受理后,应在5日内将相关材料交给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医学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
如果当事人对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有异议,可以申请再次鉴定。卫生行政部门应在收到申请后7日内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医学会组织再次鉴定。
医学会在受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后的5日内通知双方当事人提交所需材料,并要求当事人在收到通知后的10日内提交有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材料、书面陈述和答辩。医学会在收到上述材料和答辩后的45日内组织鉴定,并出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医疗事故鉴定的期限为7个工作日至30日,具体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医疗事故鉴定的时效为一年,即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损害结果发生后的一年。如果患者已经死亡,鉴定申请应在死亡后的一年内提出。如果损害结果在多年后才被发现,申请应在发现后的一年内提出,但超过20年的情况下法院将不予保护,鉴定也没有实质意义。
医疗事故鉴定程序及要求。鉴定涉及专家选择,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法医参加。专家鉴定组需回避某些情形,如当事人身份及利害关系等。书面陈述意见需向医学会提交医疗事故描述及相关细节。鉴定流程包括申请鉴定、缴纳费用、提交材料、专家选择等步骤。专家讨论后出具医鉴结
医疗事故鉴定程序的执行方式。包括共同委托鉴定、卫生行政部门组织鉴定和法院要求鉴定三种方式。共同委托鉴定由医患双方共同委托当地医学会进行;卫生行政部门组织鉴定则根据医疗过失行为和当事人要求处理争议来组织;法院要求鉴定则是主审法官在必要时启动鉴定程序。
医疗事故赔偿的法律途径和计算标准。当发生医疗事故时,双方可以通过协商或调解解决争议,如协商无果,当事人可提起民事诉讼。赔偿包括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陪护费、残疾生活补助费和残疾用具费等。患者可以申请医疗事故鉴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如确认为医疗事
医疗事故鉴定的定义及作用。它是指医学会组织专家对医疗事故进行检验、鉴别和判断的活动,包括为医患双方解决纠纷提供依据、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医疗纠纷案件的法定依据等。医学会对不符合受理条件的申请不予受理,包括当事人直接提出等情况。鉴定过程有一定的时间限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