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医疗事故的鉴定机构可以是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进行;对于那些疑难、复杂且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重大影响的医疗事故争议,由中华医学会组织进行鉴定。医疗事故的鉴定必须在治疗结束后,经过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的审议,并根据病员受损害程度相关的法律条规,进行医疗过错参与责任度鉴定和因果关系等级评定。
医疗事故赔偿协议应包括以下内容:
1) 协议书的双方当事人,即医疗机构和患方;
2) 患者的基本情况;
3) 双方共同认定的医疗事故等级;
4) 医疗事故原因;
5) 赔偿数额;
6) 赔偿款给付时间;
7) 违约责任等。
医疗事故等级是医疗机构和患方认定赔偿数额的关键因素。因此,在签订医疗事故赔偿协议书时,双方当事人必须就该医疗事故达成明确的等级鉴定,并且该鉴定必须得到双方的认可。
患者在签订医疗事故赔偿协议书时应当详细说明医疗事故的原因,即医疗机构在该事故中存在的过错,以及该过错与人身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作为医疗事故赔偿协议书的核心,赔偿数额应当精确全面,有理有据。赔偿款项的给付时间应当具体确定,不应使用模糊的数字表达,如“大约、左右、大概”等。
协议书中应当明确规定,如果医疗机构逾期不予给付赔偿款项,导致患方治疗延误和病情恶化,后续治疗费用应由医疗机构承担。另外,也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付款事宜。
根据民事诉讼证据的解释规定,因果关系推定和过错推定的举证责任规则得以实行。因此,医疗事故鉴定结论的提供应由医疗机构承担,因为医疗机构需要证明自己的医疗行为与受害人的损害后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或者证明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没有过失。而受害人在诉讼中无需提供这些证据来证明因果关系和主观过错的存在,因此无需提供此类证据。
一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再次申请过程。申请人对先前鉴定的”诊治概要”、”分析意见”和”结论”表示不服,并详细列举了对鉴定结果的不同看法和依据。申请人认为鉴定结果不符合事实、不科学、不公正,特别是在医疗过程的常规遵守和告知义务履行方面存在问题。因此,申请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两种启动方式:卫生行政部门移交鉴定和医患双方共同委托鉴定。卫生行政部门移交鉴定适用于医疗机构发生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患双方一方当事人要求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情况。而医患双方共同委托鉴定则是双方同意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基础上
医疗事故赔偿案件的法律程序。首先进行医疗鉴定获得证据,划分责任;接着确认事故等级,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处理意见;最后强调了申请时效的重要性,当事人应及时提出处理申请,否则法律不予保护。
医疗纠纷的解决程序。首先,医患双方应协商一致并申请鉴定,可向市医学会或医疗行政部门提交申请。医学会受理鉴定委托后要求提交相关材料并交纳费用。随后,医学会从专家名录中选择专家组成鉴定组,并举行鉴定会听取双方陈述及提问环节。最终,专家讨论并出具鉴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