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以下情况不予受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医疗事故鉴定的申请需要双方达成一致,并共同向医学会提交申请,单方面的申请将不予受理。
如果医疗事故争议涉及多个医疗机构,其中一所医疗机构所在地的医学会已经受理了该案件,其他医疗机构就不应再受理,以避免出现不同的结论并浪费医疗资源。
如果医疗事故争议已经通过法院调解或判决解决,再进行医疗事故鉴定已经没有法律意义,因为鉴定的目的是解决双方的法律责任问题。
当事人已经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将导致鉴定程序终止,除非是法院自行委托的情况。
非法行医行为很可能触犯刑法,不再属于民事纠纷范畴,相关责任应由公诉机关处理。
医学会将不予受理不符合受理条件的申请,并应当说明理由。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十八条的规定,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应在受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申请后的5日内通知双方当事人提交相关材料。
当事人应在收到医学会通知后的10日内,提交以下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所需的材料、书面陈述及答辩:
对于住院患者,医疗机构提交的材料应包括病程记录、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会诊意见、上级医师查房记录等病历资料原件;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等病历资料原件;抢救急危患者在规定时间内补记的病历资料原件;封存保留的输液、注射用物品和血液、药物等实物,或经具有检验资格的检验机构对这些物品、实物作出的检验报告;以及其他与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有关的材料。
对于门诊、急诊患者,如果医疗机构已建立病历档案,其病历资料由医疗机构提供;如果没有建立病历档案,患者应提供相关资料。
医患双方应按照法律规定提交相关材料。如果医疗机构无正当理由未如实提供相关材料,导致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无法进行,该机构应承担相应责任。
根据规定,当事人自知道或应当知道身体健康受到损害之日起一年内,可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因此,医疗事故鉴定的时效为一年,即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损害结果发生后一年内提出申请。如果患者已经死亡,鉴定申请应在死亡后一年内提出;如果损害结果在多年后才发现,从发现之日起计算一年,但超过20年的情况法院将不予保护,鉴定也没有实质意义。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费用问题。当事人委托鉴定时需支付费用,如确认为医疗事故则由医疗机构支付,否则由当事人支付。鉴定费用根据参与鉴定的医学专家人数和鉴定级别而定。重新鉴定时不得再次收费。具体收费标准为市级鉴定费用2200元或低于此金额,省级鉴定费用则高于
医疗事故鉴定程序的分类及具体操作。包括医患双方共同委托鉴定、卫生行政部门组织鉴定、法院要求鉴定等三种情况。医学会在接到鉴定申请后会组织专家进行鉴定,整个鉴定周期需要约60天。鉴定结论具有法律证明效力,可作为处理医疗事故争议和法院审判的依据。患者如对首
医疗事故赔偿案件的法律程序。首先进行医疗鉴定获得证据,划分责任;接着确认事故等级,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处理意见;最后强调了申请时效的重要性,当事人应及时提出处理申请,否则法律不予保护。
医疗纠纷的解决程序。首先,医患双方应协商一致并申请鉴定,可向市医学会或医疗行政部门提交申请。医学会受理鉴定委托后要求提交相关材料并交纳费用。随后,医学会从专家名录中选择专家组成鉴定组,并举行鉴定会听取双方陈述及提问环节。最终,专家讨论并出具鉴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