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历作为医疗过程的真实记录,对于确认医疗单位的诊疗措施是否正确以及是否存在医疗过失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医疗纠纷发生后,医疗单位负责保管病历,并禁止病人和家属查阅。这一规定被认为是不合理的,因为病人和家属经常怀疑医疗单位篡改病历内容,而医疗单位也可能因此蒙受冤屈。
为了体现法律的公正和避免误解,建议在怀疑有医疗事故可能时,病人和家属应立即向医疗单位要求封存病历。虽然病人无法查看病历内容,但这样可以基本保证医疗单位无法篡改病历,使病历发挥应有的作用。
尸检的重要性在于为医学技术鉴定和司法裁决提供直接证据。根据《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发生医疗事故或临床诊断不能明确死亡原因的情况下,必须进行尸检。如果任何一方拒绝或拖延尸检,影响了死因的判定,那么拒绝或拖延的一方将负责。
因此,当医疗单位告知病人死因不明或家属怀疑病人死亡原因时,家属应尽快(最好在死后48小时内)要求医疗单位进行尸检,医疗单位必须依法接受请求。有时,医疗单位可能会劝说家属不要进行尸检,但建议家属坚持要求尸检,以免今后无法确定死因。此外,为了保证尸检结果的公正性和可靠性,家属可以申请当地法医参与尸检,并要求医疗单位回避。
在医疗纠纷中,病人和医疗单位常常就是否实施某项医疗行为发生争议。然而,医疗单位往往声称病人的陈述不真实,并与病历记载不一致,根据病历记载,医疗单位没有过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病人无法提供其他证据,那么他们的要求或主张很难得到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或法院的接受。
为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收集了解事实真相的证人证言是一项重要措施。因此,当病人和家属怀疑治疗问题并且医疗单位可能否认时,应注意记录当时在场的人或了解情况的人(如同病房的其他病人)的姓名、工作单位或住址,以及联系方式。这样既可以及时取证,也可以在之后进行调查取证。
如果怀疑病人的不良情况可能是由于输液、输血、注射或服药等原因引起的,病人和家属可以要求立即封存相关的实物,以备进一步检验。然而,这一环节往往被慌乱的家属所忽略,等到想起时已经无法补救。
因此,病人和家属应该充分重视这个环节,并及时采取行动。
医疗机构内死亡尸体存放时间的规定。患者死亡后,尸体应立即移至太平间存放,存放时间不得超过两周。未经医疗机构允许,严禁将尸体放置在太平间以外的地方。尸体处理需遵循一定程序,涉及尸检、家属处理等方面。医疗机构有责任暂时存放尸体,但太平间不是长期存放地。
乡镇卫生院处理医疗纠纷的程序及赔偿标准。首先建议进行调解,包括医患沟通和第三方调解。如调解不成功,则进行司法鉴定,根据结果走法律程序。法律诉讼流程包括向医疗机构投诉、申请处理、医疗事故鉴定等步骤。赔偿标准包括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和陪护费。
医疗纠纷的解决途径,包括医患双方协商调解、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和向法院提起诉讼等方式。协商调解具有成本低廉、效率较高的优势,但前提是双方遵守法律规定。如协商不成,可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处理请求,调查后给出处理意见,再次协商调解或建议患者或家属进行鉴定。
医疗纠纷调解的公开性问题。根据法律规定,医疗纠纷调解不得公开进行,保护医患双方隐私的保密义务。调解程序包括专家咨询和医疗损害鉴定等。若无法达成一致,当事人可通过诉讼途径解决。赔偿金额根据法律规定确定。同时,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民事诉讼证据规定对举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