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按照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医疗事故分为四级:
一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
二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三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
四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
具体分级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出台的医疗事故标准,例举的情形是医疗事故中常见的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后果。并且该标准中医疗事故一级乙等至三级戊等对应伤残等级一至十级。
也就是说,如果由于患者及其家属是由于“工伤事故”来医疗机构求诊、治疗,并且发生“医疗纠纷造成伤残的”其伤残标准可以作为日后,与所在单位要求“工伤待遇”的依据和标准。两者的鉴定标准是相同的,可以通用。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第二十条 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或者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要求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申请后,对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当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
第二十一条 设区的市级地方医学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管辖的县(市)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再次鉴定工作。
必要时,中华医学会可以组织疑难、复杂并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医疗事故争议的技术鉴定工作。
患者在到医院就医之后,若是发现自己的病情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有致残的趋势,可以向相关部门提出医疗事故等级鉴定的请求,此请求一般由卫生行政机构受理,请求被受理后,医疗专家需要在限定期限内、按照流程完成事故的鉴定工作。
医疗事故赔偿案件的法律程序。首先进行医疗鉴定获得证据,划分责任;接着确认事故等级,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处理意见;最后强调了申请时效的重要性,当事人应及时提出处理申请,否则法律不予保护。
二级乙等医疗事故的赔偿金额计算方法和鉴定标准。赔偿金额按照一级伤残的80%计算,并考虑了患者年龄和伤残等级系数。鉴定标准涵盖了多种严重功能障碍情形,包括智能障碍、眼部损害、颌骨缺失、肺功能损害、心功能不全、食管闭锁等。符合这些条件的二级乙等医疗事故患
医疗纠纷的解决程序。首先,医患双方应协商一致并申请鉴定,可向市医学会或医疗行政部门提交申请。医学会受理鉴定委托后要求提交相关材料并交纳费用。随后,医学会从专家名录中选择专家组成鉴定组,并举行鉴定会听取双方陈述及提问环节。最终,专家讨论并出具鉴定报告。
医疗事故的构成条件,包括合法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提供服务、存在违法或过失行为、导致严重不良后果以及违法行为与不良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同时,文章介绍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两种方式、启动程序、鉴定程序和注意事项,以及鉴定结论的效力和再次鉴定的相关规定。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