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案件可分为两类: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和医疗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前者以构成医疗事故为前提,而后者则是其他医疗过失行为,与医疗行为有关。无论是法律适用、鉴定类别、赔偿项目、计算方法还是赔偿数额上,这两类纠纷存在显著差异。一般而言,对患者而言,以医疗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为案由向法院起诉更有利于其诉讼策略和利益权衡。
在医疗纠纷诉讼中,尽管医疗纠纷鉴定并非必要条件,但为了确保诉讼胜诉,当事人最好先申请医疗纠纷鉴定,以避免败诉可能性,即使不构成医疗事故或医疗损害,也可以先咨询法医以了解医院是否存在过错。只要医院在医疗过程中存在错误,就应承担受害人的损失赔偿责任。
综上所述,在医疗纠纷诉讼中,鉴定虽非必要条件,但当事人先申请医疗纠纷鉴定,可增加起诉的把握。
一旦发生医疗纠纷,病员及其家属有权在发生事故或事件不良后果之日起一年内提出医疗事故或事件的鉴定。若病员死亡,其家属应在病员死亡后或收到尸检报告单后的15天内提出医疗事故或事件的鉴定申请。若需要尸检,应在病员死亡后的48小时内提出,并由所在地卫生局指定的病理解剖部门进行。
医疗纠纷的当事人对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不满意,可以在接到鉴定结论书之日起15日内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申请鉴定。若对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仍不满意,可以在接到鉴定结论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双方当事人对鉴定结论无异议的,可以协商处理方案。若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均可向区、县或医科大学申请处理。对该处理决定不满意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在接到处理通知书之日起15日内向所在省、自治区或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复议,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对所在省、自治区或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所作的处理决定或复议决定不满意的,可以在接到处理决定或复议决定通知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医疗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医疗纠纷的发生与医疗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为了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必须切实保障医疗质量,有效监控影响医疗质量的各个环节。
医疗机构内死亡尸体存放时间的规定。患者死亡后,尸体应立即移至太平间存放,存放时间不得超过两周。未经医疗机构允许,严禁将尸体放置在太平间以外的地方。尸体处理需遵循一定程序,涉及尸检、家属处理等方面。医疗机构有责任暂时存放尸体,但太平间不是长期存放地。
医疗纠纷的解决途径,包括医患双方协商调解、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和向法院提起诉讼等方式。协商调解具有成本低廉、效率较高的优势,但前提是双方遵守法律规定。如协商不成,可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处理请求,调查后给出处理意见,再次协商调解或建议患者或家属进行鉴定。
医疗纠纷调解的公开性问题。根据法律规定,医疗纠纷调解不得公开进行,保护医患双方隐私的保密义务。调解程序包括专家咨询和医疗损害鉴定等。若无法达成一致,当事人可通过诉讼途径解决。赔偿金额根据法律规定确定。同时,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民事诉讼证据规定对举证责任
医疗纠纷赔偿不满意的处理方式,包括和解、调解和诉讼三个途径。和解需在平等自愿基础上协商,注意遵循法律法规;调解可请求卫生行政部门介入,调解结果需双方自愿接受;诉讼前可鉴定医疗事故或医疗过错,举证责任和案由选择有规定,已达成和解或调解协议仍可提起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