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案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另一类是医疗人身损害赔偿纠纷。虽然这两类案件都与医疗行为有关,但前者是以构成医疗事故为前提,而后者则是不构成医疗事故的其他医疗过失行为。无论是法律适用、鉴定类别、赔偿项目,还是计算方法和赔偿数额上,两者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一般来说,以医疗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为案由向法院起诉,对患者更为有利一些。
在医疗纠纷诉讼中,虽然医疗纠纷鉴定不是必须的条件,但为了能够打赢医疗纠纷的诉讼,当事人最好还是先申请医疗纠纷鉴定。这样可以避免因不构成医疗事故或医疗损害而可能导致败诉的情况。当事人也可以先咨询法医,了解医院是否存在过错。只要医院在医疗过程中存在错误,就必须承担受害人的损失赔偿责任。综上所述,在医疗纠纷诉讼中,鉴定不是必须的条件,但如果当事人先申请医疗纠纷鉴定,则在起诉时更加有把握一些。
一旦发生医疗纠纷,病员及其家属有权在发生事故或事件不良后果发生后1年之内提出医疗事故或者事件的鉴定。如果病员死亡,其家属应当在病员死亡后或收到尸检报告单后15天内提出医疗事故或者事件的鉴定。尸检的申请应当在病员死亡后48小时内提出,并由所在地卫生局指定的病理解剖部门进行。
医疗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对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鉴定结论书之日起15日内,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申请鉴定。如果对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仍不服,可以在接到鉴定结论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双方当事人对鉴定结论没有异议的,可以就处理方案进行协商。如果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均可向区、县或医科大学申请处理。对该处理决定不服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在接到处理通知书之日起15日内,向所在省、自治区或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复议,亦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对所在省、自治区或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所作的处理决定或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理决定或复议决定通知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医疗质量事关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医疗纠纷的发生与医疗质量的高低成正相关关系。要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就要切实保障医疗质量,对影响医疗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地监控。
医疗机构内死亡尸体存放时间的规定。患者死亡后,尸体应立即移至太平间存放,存放时间不得超过两周。未经医疗机构允许,严禁将尸体放置在太平间以外的地方。尸体处理需遵循一定程序,涉及尸检、家属处理等方面。医疗机构有责任暂时存放尸体,但太平间不是长期存放地。
医疗纠纷的解决途径,包括医患双方协商调解、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和向法院提起诉讼等方式。协商调解具有成本低廉、效率较高的优势,但前提是双方遵守法律规定。如协商不成,可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处理请求,调查后给出处理意见,再次协商调解或建议患者或家属进行鉴定。
医疗纠纷调解的公开性问题。根据法律规定,医疗纠纷调解不得公开进行,保护医患双方隐私的保密义务。调解程序包括专家咨询和医疗损害鉴定等。若无法达成一致,当事人可通过诉讼途径解决。赔偿金额根据法律规定确定。同时,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民事诉讼证据规定对举证责任
医疗纠纷赔偿不满意的处理方式,包括和解、调解和诉讼三个途径。和解需在平等自愿基础上协商,注意遵循法律法规;调解可请求卫生行政部门介入,调解结果需双方自愿接受;诉讼前可鉴定医疗事故或医疗过错,举证责任和案由选择有规定,已达成和解或调解协议仍可提起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