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鉴定程序是指在医疗纠纷发生后,通过一系列法律程序和专业鉴定,解决医患之间的纠纷。该程序包括诉前准备工作、诉讼、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和赔偿款的确定。
医疗纠纷发生后,患方应首先与医务科联系、投诉,并要求复印诊疗病历。患方还应与医方代表一起封存病历,并索要《医疗纠纷投诉表》回执。完成上述工作后,患方可以选择适用何种法律方式解决纠纷。
一旦提起诉讼,法院将安排第一次开庭。在该次开庭中,主要确认医患双方的诉讼主体资格,并对双方提交的病历资料进行质证。质证后的病历将由法院移交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因此,在首次开庭阶段,患方应认真审查病历资料的真实性、规范性和完整性,尽可能排除对自己不利的病历资料,以作为有效证据。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医疗纠纷处理程序中最重要的环节,它决定了整个医疗纠纷诉讼的走向。患方应向专家小组提交详细的《陈述书》,详细陈述医疗经过,并重点指出医方的医疗行为存在的过失和违反的诊疗规范。患方在《陈述书》中应明确指出医方的诊疗过错,避免给专家小组留下回旋的余地。如果患方未能指出医方明显过错,专家们可能会偏袒医方作出对患方不利的鉴定结论。
医疗事故鉴定结果出来后,如果认定构成医疗事故,患方可以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确定赔偿款项。然而,在确定医方应承担的责任时,需要考虑医方的诊疗行为与患者出现的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例如,如果某患者被确诊为癌症晚期,死亡已是不可避免的事实,尽管医方的诊疗失误加速了患者的死亡,但要求医方对患者的死亡负全部赔偿责任是不合理的。因此,患方应实事求是地分析医方过错程度,避免盲目索赔导致承担过多的诉讼费用。在医疗鉴定结论认定医方不构成医疗事故的情况下,患方可以根据《民法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原则,举证证明医方的诊疗行为存在瑕疵并给患者造成人身损害的后果,以此为由提起索赔。
发生医疗纠纷——向医疗机构投诉——复印封存病历——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处理——医疗事故鉴定——(不服)申请再次鉴定——卫生行政区部门作出处理决定——(不服)行政复议诉讼处理流程:发生医疗纠纷——向医疗机构投诉——复印封存病历——提起诉讼——第一次开庭(质证病历)——委托医疗事故鉴定——(不服)申请再次鉴定——司法鉴定——再次开庭——判决——(不服)上诉医疗鉴定流程:医患共同向市医鉴会提起(或委托鉴定)——受理——交费——提交陈述书等材料——查看专家名录——选出需回避的专家——专家随机编号——抽号——组成专家鉴定组——患医各陈述15分钟——退庭——专家讨论——出具医鉴结论报告——(不服)向省医鉴会提起再次鉴定
综上所述,医疗纠纷是医患之间的矛盾,可以通过双方私下协调解决。如果双方无法达成一致,只能通过法院判决来解决。如果对判决结果仍有异议,可以向上一级法院申请。
一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再次申请过程。申请人对先前鉴定的”诊治概要”、”分析意见”和”结论”表示不服,并详细列举了对鉴定结果的不同看法和依据。申请人认为鉴定结果不符合事实、不科学、不公正,特别是在医疗过程的常规遵守和告知义务履行方面存在问题。因此,申请
医疗纠纷的处理程序及医疗行为责任豁免制度。医院对于医疗纠纷投诉有详细的接待规定和处理程序,包括病历管理、科室主任的职责、患者死亡后的处理、病历复印与封存、医教部门的角色以及答复患者的时限等。医疗行为豁免制度因医疗行业的高度不确定性和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
医疗事故鉴定结论的解读。鉴定结论需得到超过半数专家的一致意见,并详细记录每位专家的意见和讨论情况。专家鉴定组需综合分析医疗过失行为在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作用及患者原有疾病状况等因素,判定医疗过失行为的责任程度,分为完全责任、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和轻微责
定点医疗机构的申请书的撰写要求。包括填写方式、申请内容、机构类型选择、大型医疗设备清单的填写要求,以及提交时需附加的各种材料。同时,还提到了统计范围和单病种种类及价格目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