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告必须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2) 必须有明确的被告,即医院或诊所。
(3) 必须有具体的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即要求被告赔偿的具体数额和理由。
(4) 必须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法院的管辖,即医院或诊所所在地的法院。
以书面起诉(起诉状)为原则,口头起诉为例外。
(1) 当事人的相关情况,包括姓名、性别、身份证号、住址和电话。
(2) 原告的诉讼请求以及请求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
(3) 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的姓名和住址等。
(4) 受诉法院的名称、起诉时间以及起诉人的签名或盖章。
当事人的起诉行为只有与法院的受理行为相结合,才能引起民事诉讼程序的开始。
(1) 如果法院认为起诉符合法定条件,应在7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
(2) 如果法院认为起诉不符合条件,应在7日内裁定不受理。原告不服可以上诉。如果法院在立案后发现不符合法定条件,应裁定驳回起诉。当事人不服可以上诉。
(3) 如果经过诉讼时效期间起诉(一般为2年,涉及人身损害的为1年),法院应予受理。如果受理后查明无诉讼时效中断、中止或延长的事由,法院将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然而,现在法院只要起诉,必须受理。
一审案件应在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审结。如果需要延长,需报请院长批准,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6个月。如果还需要进一步延长,需报请上级法院批准,延长期限由上级法院决定。
当事人对一审判决结果不服,可以在法定期限内依法提起上诉。
(1) 上诉人和被上诉人:包括第一审程序中的原告和被告、共同诉讼人、诉讼代表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以及一审法院认定其承担责任的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2) 上诉期间:不服判决的期限为15日,不服裁定的期限为10日,从裁判送达次日起计算。
(3) 上诉状:必须以书面形式递交上诉状。
原则上应向原审法院提交上诉状,也允许向二审法院提起上诉(二审法院应在5日内将上诉状移交原审法院)。
(1) 诉讼文书的接收与送达:法院应在5日内将上诉状副本送达对方当事人,对方当事人应在收到后15日内提出答辩状,法院应在5日内将答辩状副本送达上诉人。
(2) 诉讼案卷和证据的报送:原审法院收到上诉状和答辩状后,应在5日内将全部案卷和证据连同上诉状一起送交二审法院。
当事人撤回上诉意味着对一审法院裁判的承认,当事人撤回上诉应当获得法院的准许。
不服判决的上诉案件应在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审结。特殊情况需报请本院院长批准。不服裁定的上诉案件应在立案之日起30日内作出终审裁定,除非有特殊情况延长的规定。
我国实行“二审终审制”,二审的裁判结果具有执行力。无论对哪方有利或不利,被判承担义务的一方必须按照判决书的要求履行义务,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如果医疗纠纷最终进入诉讼阶段,患者和医院都需要准备充足的相关证据,根据法院的判决来确定是否需要医院对患者进行赔偿。具体赔偿金额由法院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决宣布,双方也可以协商确定。
一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再次申请过程。申请人对先前鉴定的”诊治概要”、”分析意见”和”结论”表示不服,并详细列举了对鉴定结果的不同看法和依据。申请人认为鉴定结果不符合事实、不科学、不公正,特别是在医疗过程的常规遵守和告知义务履行方面存在问题。因此,申请
医疗纠纷的处理程序及医疗行为责任豁免制度。医院对于医疗纠纷投诉有详细的接待规定和处理程序,包括病历管理、科室主任的职责、患者死亡后的处理、病历复印与封存、医教部门的角色以及答复患者的时限等。医疗行为豁免制度因医疗行业的高度不确定性和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
医疗事故鉴定结论的解读。鉴定结论需得到超过半数专家的一致意见,并详细记录每位专家的意见和讨论情况。专家鉴定组需综合分析医疗过失行为在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作用及患者原有疾病状况等因素,判定医疗过失行为的责任程度,分为完全责任、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和轻微责
定点医疗机构的申请书的撰写要求。包括填写方式、申请内容、机构类型选择、大型医疗设备清单的填写要求,以及提交时需附加的各种材料。同时,还提到了统计范围和单病种种类及价格目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