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事故纠纷属于卫生行政部门的管辖范围。
根据第十四条规定,医疗机构在发生医疗事故时,应当按照规定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对于以下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医疗机构应当在12小时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根据第十五条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发生或发现医疗过失行为时,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减轻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损害,防止损害扩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医疗机构在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时,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
在上述第一项情形中,若医疗机构或其医务人员也存在过错,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医疗事故的赔偿标准不是法定的,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四十九条规定,赔偿数额的确定应考虑以下因素:
若不属于医疗事故,则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
在医院与患者对医疗事故存在纠纷的情况下,如医院认为不属于医疗事故,而患者及其家属单方面认为属于医疗事故,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就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后,该部门将组织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
医疗机构内死亡尸体存放时间的规定。患者死亡后,尸体应立即移至太平间存放,存放时间不得超过两周。未经医疗机构允许,严禁将尸体放置在太平间以外的地方。尸体处理需遵循一定程序,涉及尸检、家属处理等方面。医疗机构有责任暂时存放尸体,但太平间不是长期存放地。
乡镇卫生院处理医疗纠纷的程序及赔偿标准。首先建议进行调解,包括医患沟通和第三方调解。如调解不成功,则进行司法鉴定,根据结果走法律程序。法律诉讼流程包括向医疗机构投诉、申请处理、医疗事故鉴定等步骤。赔偿标准包括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和陪护费。
行政调解医疗纠纷的程序和步骤。患者可在发现健康问题受损一年内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处理申请,提交至相应卫生行政部门后,卫生行政部门将进行调查和鉴定并居中调解纠纷。调解达成协议后执行顺利,但患者方面对卫生行政部门的处理持保留态度。
法院不受理的四种医疗纠纷,包括超过时效的医疗事故争议、同时向卫生行政部门和法院提起诉讼的情况、非法行医造成刑事责任的医疗纠纷以及重要资料不全且情节不清的医疗纠纷。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处理医疗事故纠纷的三种方式:协商解决、行政调解和司法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