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四十六条规定,发生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医患双方可以通过协商解决。如果双方不愿意协商或者协商不成,当事人可以选择向卫生行政部门提起调解申请,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根据第四十七条的规定,双方当事人如果选择协商解决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应当制作协议书。协议书必须详细记录双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医疗事故的原因、双方共同认定的医疗事故等级以及协商确定的赔偿数额,并由双方当事人在协议书上签名。
对于已确定为医疗事故的争议,根据第四十八条的规定,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医疗事故争议双方当事人的请求,进行医疗事故赔偿调解。在调解过程中,应当遵循当事人双方的自愿原则,并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计算赔偿数额。
如果经过调解,双方当事人达成赔偿数额协议,应当制作调解书,并且双方当事人都应当履行协议。如果调解不成功或者经过调解达成协议后一方反悔,卫生行政部门将不再进行调解。
医疗赔偿的个人承担问题,包括医疗事故中的赔偿比例以及相关因素,如事故等级、医疗过失行为的责任程度以及患者原有疾病状况。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其他医疗行为造成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需适用民事法律处理。文章旨在明确医疗赔偿中的责任归属,保障受害者权益。
医疗机构内死亡尸体存放时间的规定。患者死亡后,尸体应立即移至太平间存放,存放时间不得超过两周。未经医疗机构允许,严禁将尸体放置在太平间以外的地方。尸体处理需遵循一定程序,涉及尸检、家属处理等方面。医疗机构有责任暂时存放尸体,但太平间不是长期存放地。
乡镇卫生院处理医疗纠纷的程序及赔偿标准。首先建议进行调解,包括医患沟通和第三方调解。如调解不成功,则进行司法鉴定,根据结果走法律程序。法律诉讼流程包括向医疗机构投诉、申请处理、医疗事故鉴定等步骤。赔偿标准包括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和陪护费。
医疗纠纷的解决途径,包括医患双方协商调解、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和向法院提起诉讼等方式。协商调解具有成本低廉、效率较高的优势,但前提是双方遵守法律规定。如协商不成,可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处理请求,调查后给出处理意见,再次协商调解或建议患者或家属进行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