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发生后,按照以下流程进行处理:
1) 患者及家属向医疗单位或其主管部门投诉;
2) 组织医疗行政管理部门展开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必要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3) 个体开业的医务人员组织调查、处理。
医疗事故处理流程如下:
1) 发生医疗事故争议,医患任何一方都有权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医疗事故鉴定,填写申请表格,或医患双方共同向医学会申请鉴定;
2)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调解及协助医患双方向医学会提出医疗事故鉴定申请。当医疗事故争议调解不成功,患者家属可以在知道医疗争议之日起一年内向市医学会提出医学鉴定,或者直接向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 卫生行政部门接到申请书1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
4) 患者死亡后,如对死因不能确定或有异议,应在患者死亡后48小时内进行尸检,具备尸体冻存条件的,可以延长至7日。尸检应当经死者近亲属同意并签字。尸检由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相应资格的机构和病理解剖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医疗单位或者病员家属拒绝进行尸检,或者拖延尸检时间超过四十八小时,影响对死因的判定的,由拒绝或拖延的一方负责;
5)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将受理的医疗事故鉴定申请在5个工作日内移交给市医学会;
6) 提出要求鉴定的一方,应先向市医学会交纳医疗事故争议鉴定费。若鉴定结果为医疗事故,则该鉴定费由医疗机构支付;若鉴定结果不是医疗事故,则该鉴定费由提出鉴定方支付;
7) 市医学会组织专家进行医疗事故争议鉴定;
8)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将鉴定结论送达申请人及另一方当事人;
9)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若鉴定结果不是医疗事故,医疗机构不需要赔偿任何费用;若鉴定结果为医疗事故,则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五十条的规定进行赔偿。
医学会在以下情形下不予受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1) 当事人一方直接向医学会提出鉴定申请;
2) 医疗事故争议涉及多个医疗机构,其中一所医疗机构所在地的医学会已经受理;
3) 医疗事故争议已经人民法院调解达成协议或判决;
4) 当事人已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司法机关委托的除外);
5) 非法行医造成患者身体健康损害;
6) 卫生部规定的其他情形。
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应当自受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之日起5日内通知医疗事故争议双方当事人提交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所需的材料。当事人应当自收到医学会的通知之日起10日内提交有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材料、书面陈述及答辩。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应当自接到当事人提交的有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材料、书面陈述及答辩之日起45日内组织鉴定并出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即申请鉴定后,医学会应在60日内完成鉴定。
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或者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要求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申请后,对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当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
医院投诉管理部门的职责及相关法律规定。医院应设立投诉管理部门,统一受理投诉,调查核实并提出处理意见。投诉管理部门还负责组织和协调全院的投诉处理工作,并汇总分析投诉信息提出改进意见。医疗事故纠纷法院的管辖权方面,基层法院管辖一般医疗纠纷案件,中级人民法
卫生部关于医疗事故鉴定申请期限的批复。在卫医发〔〕第19号未下发前,发生的医疗纠纷,申请期限需按当地规定执行。自1月14日起,申请期限从患者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侵害起计算。
医疗事故的定义与鉴定分级标准,阐述了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相关法律规范导致的患者人身损害视为医疗事故,并根据不同损害程度分为四个等级。医疗事故的鉴定结果与赔偿密切相关,患者可根据鉴定结果主张自己的合法权益要求赔偿。
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残疾的赔偿项目计算方法。具体涵盖了从医疗费用到精神损害抚慰金的各项赔偿标准。对于残疾生活补助费用,赔偿年限受患者年龄影响,60岁以上患者赔偿年限有限制。其他赔偿项目也各自有明确的计算方法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