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公司法 > 公司资产管理 > 注册资本 > 企业备用金如何进行核算

企业备用金如何进行核算

时间:2024-06-17 浏览:2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7887
备用金,是指支付给单位内部各有关部门或工作人员用于日常零星开支的款项,如采购部门的采购备用金、收银部门的找零备用金等。备用金是单位现金的特殊形式,其现金不由出纳人员保管和收支,而由各部门人员在规定的额度内按照规定的范围使用,以便于灵活地开展业务,提高工作效率。出纳人员应当了解本单位的备用金保管和使用情况,按照规定办理预借和报销手续,保证备用金的安全与完整。

备用金借支管理

1.备用金借款单的填制和管理

企业各部门应填制备用金借款单,一方面财务部门需要核定各零星开支,另一方面根据该单据发放现金。

2.零星备用金的限额和特殊情况

各部门的零星备用金一般不得超过规定数额,但若遇到特殊情况,需要经管理部门经理核准。

3.备用金借支的发票管理

各部门借支备用金时,应定期将获得的正式发票送交备用金管理人员(出纳人员),用于冲销借支款项或补充备用金。

备用金的预借

1.备用金的定额管理和非定额管理

备用金可以通过定额管理和非定额管理两种方法进行管理。定额管理是根据各部门的实际需要和单位的财务负担能力核定备用金的定额,并报请有关领导批准;非定额管理是根据每次业务所需的备用金额度进行预借,并在报销时核销。

2.备用金使用范围和预借说明

财会部门应与相关部门共同制定备用金的使用范围、开支权限、领款和报销手续以及报销期限,并在预借时向专门负责人提供书面说明。

备用金保管

1.备用金账户和日报表

备用金的收支应设立专门的账户,并编制收支日报表提交给财务经理。

2.备用金支出一览表

根据取得的发票,及时编制备用金支出一览表,以反映备用金的支出情况。

3.备用金账户的结清

备用金账户应每月结清一次。

4.票据保管

出纳人员应妥善保管与备用金相关的各种票据。

备用金的报销

1.定额备用金的报销

各部门在使用定额备用金后,需向财务部门报销。报销期限至少为每月一次。出纳员在审核无误的报销单据后,支付现金给备用金管理人员,补足其原定额。只有在期末终了、撤销定额备用金或更换经办人时,才会全部交还备用金。

2.非定额备用金的报销

非定额备用金一般是根据特定业务的需要进行预借,因此并非长期保留项目。在业务办理完毕后,凭相关票据到财务部门办理报销手续,多退少补,一次结清。下次再使用时,需要重新办理手续,管理上与差旅费的预借和报销相似。

案例

例:月末生产部门备用金保管员小李报销办公用品支出600元。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制造费用600

贷:库存现金600

例:年度终了,收回生产部门备用金1000元,待重新核定后再设立备用金。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库存现金1000

贷:其他应收款——生产部门备用金1000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费差益与费差损的定义

    费差益与费差损的定义及其对企业的影响。费差益指实际营业费用低于预定费用时产生的盈利,可反映企业经营效率和成本控制能力;费差损则指实际费用超出预定费用时的亏损,可能暴露企业管理问题。企业应重视费差益的实现和费差损的解决,以提高盈利能力和保证可持续发展。

  • 采购风险管理在企业供应链中的重要性

    采购风险管理在企业供应链中的重要性。采购作为企业供应链的源头,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利润实现。面对不确定的国际市场,企业需加强国际采购的风险控制。风险价值分析能降低未来市场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采购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采购计划风险、存量风险和价格风险

  •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法律专业术语解析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法律专业术语解析,包括产业间和产业内的转型升级,转型方式的多样性,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产业升级以及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实践和方向。企业可以通过产业创新、股份制转型、科学管理、科技创新和合作联盟等路径实现转型升级,从而适应市场竞争和提升自

  • 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外贸公司出口产品后结算问题的规定

    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外贸公司出口产品后的结算问题。规定指出,外贸公司代理出口商品的结算需扣除代理费用后汇入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账户。对于产品由外贸公司收购再出口的结算,可以使用人民币或经批准后使用外币计价结算。外商投资企业在没有外汇额度收

  • 国有企业改制法规有哪些
  • 认缴制下如何认定抽逃出资罪
  • 公司增资的两种方法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