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征地拆迁 > 拆迁补偿 > 其它拆迁知识 > 律师指出:征收方认可代签拆迁协议,致当事人少拿60万补偿款

律师指出:征收方认可代签拆迁协议,致当事人少拿60万补偿款

时间:2024-04-28 浏览:1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80757
导读:法院判决协议确认违法,那么协议就不对宋先生发生效力。么他可以选择重新签协议或向小宋主张返还不当得利。相关法律规定,因他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受损失的人有权请求其返还不当利益。

儿子代替签拆迁协议拿走补偿,宋先生的补偿款还能要回来吗?

背景

早年家住湖北的宋先生和儿子分了户,不在一块住之后自然也少了来往。得知父亲的房屋要拆迁,儿子趁着父亲不注意代签了补偿协议拿了钱。

父子关系本就不好,父亲深知从儿子手里是要不来钱的,一怒之下起诉了征收方,要求征收方归还补偿款,而儿子作为第三人也坐上了法庭。

法院判决结果

法院判决拆迁协议违法,但驳回了宋先生要求归还补偿款的诉讼请求。

产权证上是宋先生的名字,儿子小宋在没有接受父亲的授权之下,无权签订征地补偿协议。征收方没有履行审查的义务,存在程序轻微违法,因此法院判决拆迁协议违法。

然而,由于征收方已经支付了补偿款给了小宋,法院驳回了宋先生要求归还补偿款的诉讼请求。

后续措施

宋先生不服这个判决,想要继续上诉。为了稳妥起见,他选择咨询外地的拆迁律师,希望获得专业靠谱的维权建议。

经过详细沟通和查看宋先生手里的文件资料后,拆迁律师发现该案存在很多疑点,征收行为存在明显的违法之处,于是给宋先生提出了专业的维权建议。

律师分析

根据宋先生房屋本身的情况来看,30多万的补偿是完全不合理的,可以要得更多!

律师发现宋先生的房屋周边房价已经在3000多一平,而这30万多的补偿仅仅是根据建筑结构600多一平来计算的,显然是不合理的。根据宋先生的房屋面积、结构等一计算,律师发现宋先生还可以再多争取60万左右的补偿。

法院判决协议确认违法,那么协议就不对宋先生发生效力。既然对宋先生不生效,他可以选择重新签协议或向小宋主张返还不当得利。

如果只要30万,那么宋先生可以对儿子小宋提起返还不当得利之诉,从而拿回补偿款。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因他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受损失的人有权请求其返还不当利益。向小宋主张返还不当得利,走民事诉讼,这是第一个思路。

如果要更高的补偿,那么宋先生就可以对征收行为本身提起相关法律程序,继续与征收方打官司,从征收程序入手,打一个彻底的行政诉讼。通过采集征收方的违法点,依法维权,来提高补偿。

结论

协议是在双方自愿的情况下签订的,一旦签订就代表对于补偿款的内容表示了认可,推翻是十分困难的事。因此,在补偿金额达成一致之前,被征收人应告诫家里人,不要贪小便宜,盲目冲动,签订协议。

被征收人应该注意避免“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情况发生,家人代户主签协议时征收方对签订主体的审查也会松懈。但一旦涉及到法律纠纷,这样的协议依然是很难撤销的。因此,被征收人在面对类似情况时应谨慎行事。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拆迁补偿的法律概念

    拆迁补偿的法律概念、法律依据、补偿方式以及相关的计算方式。拆迁补偿依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进行,包括货币补偿、产权置换和结合型补偿。新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拆迁补偿进入民主化、多元化新时代,并引入了二次征询和申请评估复核制度。拆迁补偿计算涉及房

  • 动迁中缺乏土地使用证的解决方法

    动迁过程中缺乏土地使用证的解决方法,包括配套商品房的产权归属和交易问题,个人房产开发中的替换房屋的土地证办理流程。同时介绍了房屋拆迁补偿的三种方式:产权调换、作价补偿以及两者的结合方式。

  • 城市房屋拆迁的法律程序

    城市房屋拆迁的法律程序。从获得建设项目批准文件开始,到最终强制拆迁的过程,详细阐述了拆迁过程中需遵循的各项法律程序和步骤。包括获取政府批准文件、规划许可证、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文件,拟定拆迁计划和方案,开设拆迁资金专用账户,申领拆迁许可证,发布拆迁公告

  • 我国违法建筑是否可以强拆

    中国关于违法建筑是否可以强拆的问题。文中指出,根据我国的建筑法规,违章建筑是可以强拆的。相关部门在接到报告后会进行勘查,并依法律程序进行处理。同时,文章也探讨了违章建筑的认定和拆迁补偿问题,涉及区分违法建筑与违章建筑、不同违章建筑的情况以及土地使用权

  • 北京市集体土地房屋拆迁办法
  • 拆迁补偿安置方案的审查
  • 拆迁时城管是否有权力强制拆除房屋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