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征地拆迁 > 拆迁补偿 > 其它拆迁知识 > 征收时拆迁方与拆迁户的弱点揭秘

征收时拆迁方与拆迁户的弱点揭秘

时间:2024-07-15 浏览:23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82200
导读:一、被拆迁人的两大软肋:1、维权意识不强、害怕维权。2、房屋手续不全、心里没底。二、征收方的两大软肋:1.怕信息公开。2. 怕打官司、怕被诉讼。

被拆迁人与征收方的“软肋”

一、被拆迁人的两大“软肋”,总是影响高补偿

1. 维权意识不强、害怕维权

由于法律意识淡薄,被拆迁人在面对违法征收行为时往往不知所措,对政府行政执法程序缺乏了解。加之长期以来对政府的畏惧心理,不敢想象与拆迁方对簿公堂。这成为了被拆迁人的“软肋”,容易被拆迁方利用。

然而,补偿不合理并非无解之题,征收方的违法行为也非势不可挡。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补偿决定应当公平。被征收人对补偿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若放弃法律维权,不仅失去法律赋予的权利,更错失与征收方平等对话、解决纠纷的最佳时机。

2. 房屋手续不全、心里没底

目前,我国存在很多没有证件或证件不足的房屋,如部分“住改非”房屋仅有营业执照,没有纳税记录。这类房屋一旦面临拆迁,征收方会将其视为“违章建筑”,压低补偿甚至拒绝补偿。被拆迁人往往对此心知肚明,却不知如何反驳征收方的言辞。

然而,房屋手续不全并非违建的唯一原因。即使是违章建筑,也不能随意拆除,应按照严格的法律程序进行。若相关部门对您作出违章建筑等处罚决定,务必及时咨询律师,在法定时间内提起法律程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切勿错失维权时效。

二、征收方的两大“软肋”,想提高补偿的一定看过来

1. 怕信息公开

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11条规定,政府应重点公开征收土地、房屋拆迁及其补偿、补助费用的发放、使用情况等相关信息。然而,在实际拆迁中,政府往往不主动公开信息,甚至以各种理由拒绝被拆迁人的信息公开申请,以掩饰自身的违法征收行为。若政府对拆迁信息保密,就意味着征收存在违法行为。抓住这个“软肋”,及时申请信息公开,便能明了拆迁方是否违法。

2. 怕打官司、怕被诉讼

在拆迁过程中,征收方存在多个违法点,如拆迁主体不合格、拆迁文件不合法、评估程序违规等。一旦被拆迁人提起行政诉讼,征收方将无处可逃。因此,抓住征收方的这个“软肋”,便掌握了维权的重要筹码。若征收方不主动解决补偿问题,被拆迁人可将这些违法点诉诸法院,对其造成致命打击。

需要注意的是,法律维权存在一定的时效限制。为了使不了解法律规定的被拆迁人脱离法律保护,一些征收方往往拖延处理,导致被拆迁人的维权时效失效后,拒绝承认法律保护。因此,一旦遇到违法征收,务必第一时间行使法律武器维权,不要白白浪费时间。

结论

被拆迁人与征收方都存在“软肋”。只有摆脱自身的“软肋”,抓住征收方的“软肋”,才能成功避开拆迁方的陷阱,获得合理补偿。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广州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

    广州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包括拆迁管理的规定、拆迁许可的申领条件及审查流程、拆迁补偿与安置的内容。办法规定拆迁单位在取得房屋拆迁许可证后方可实施拆迁,并向市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提交相关资料。市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符合条件的颁发房屋拆迁许可证。同时

  • 房屋拆迁证据保全公证申请的提出者和所需材料

    房屋拆迁证据保全公证的申请人及其提交的材料。申请人可以是拆迁人、被拆迁人或房屋拆迁主管部门,也可委托他人代为申请。申请时需提交身份证明、资格证明、产权纠纷证明等。此外,文章还概述了房屋拆迁的一般程序,包括暂停公示、入户调查评估、制定拆迁实施方案等阶段

  •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管理办法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管理办法,包括变更的定义、适用范围、变更条件、申请、审查、公示、听证会等程序性内容。该管理办法旨在规范规划许可变更管理,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建筑项目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变更管理,强调在不影响国家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的前提下进行变更,并

  • 海口市旧城区(城中村)改造拆迁补偿安置若干意见

    海口市旧城区(城中村)改造拆迁补偿安置的若干意见,重点保护被拆迁户的利益。特困户低保户在安置上享受优惠待遇。拆迁补偿可采用货币补偿或房屋产权调换方式。意见提高了临时安置费用,并详细规定了各项补助标准。这些措施旨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水平。

  • 满足遗产条件,可以继承
  • 房屋拆迁管理规定及公示
  • 违法建筑的认定和处理方法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