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维权意识不强、害怕维权
由于法律意识淡薄,被拆迁人在面对违法征收行为时往往不知所措,对政府行政执法程序缺乏了解。加之长期以来对政府的畏惧心理,不敢想象与拆迁方对簿公堂。这成为了被拆迁人的“软肋”,容易被拆迁方利用。
然而,补偿不合理并非无解之题,征收方的违法行为也非势不可挡。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补偿决定应当公平。被征收人对补偿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若放弃法律维权,不仅失去法律赋予的权利,更错失与征收方平等对话、解决纠纷的最佳时机。
2. 房屋手续不全、心里没底
目前,我国存在很多没有证件或证件不足的房屋,如部分“住改非”房屋仅有营业执照,没有纳税记录。这类房屋一旦面临拆迁,征收方会将其视为“违章建筑”,压低补偿甚至拒绝补偿。被拆迁人往往对此心知肚明,却不知如何反驳征收方的言辞。
然而,房屋手续不全并非违建的唯一原因。即使是违章建筑,也不能随意拆除,应按照严格的法律程序进行。若相关部门对您作出违章建筑等处罚决定,务必及时咨询律师,在法定时间内提起法律程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切勿错失维权时效。
1. 怕信息公开
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11条规定,政府应重点公开征收土地、房屋拆迁及其补偿、补助费用的发放、使用情况等相关信息。然而,在实际拆迁中,政府往往不主动公开信息,甚至以各种理由拒绝被拆迁人的信息公开申请,以掩饰自身的违法征收行为。若政府对拆迁信息保密,就意味着征收存在违法行为。抓住这个“软肋”,及时申请信息公开,便能明了拆迁方是否违法。
2. 怕打官司、怕被诉讼
在拆迁过程中,征收方存在多个违法点,如拆迁主体不合格、拆迁文件不合法、评估程序违规等。一旦被拆迁人提起行政诉讼,征收方将无处可逃。因此,抓住征收方的这个“软肋”,便掌握了维权的重要筹码。若征收方不主动解决补偿问题,被拆迁人可将这些违法点诉诸法院,对其造成致命打击。
需要注意的是,法律维权存在一定的时效限制。为了使不了解法律规定的被拆迁人脱离法律保护,一些征收方往往拖延处理,导致被拆迁人的维权时效失效后,拒绝承认法律保护。因此,一旦遇到违法征收,务必第一时间行使法律武器维权,不要白白浪费时间。
被拆迁人与征收方都存在“软肋”。只有摆脱自身的“软肋”,抓住征收方的“软肋”,才能成功避开拆迁方的陷阱,获得合理补偿。
拆迁补偿的法律概念、法律依据、补偿方式以及相关的计算方式。拆迁补偿依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进行,包括货币补偿、产权置换和结合型补偿。新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拆迁补偿进入民主化、多元化新时代,并引入了二次征询和申请评估复核制度。拆迁补偿计算涉及房
动迁过程中缺乏土地使用证的解决方法,包括配套商品房的产权归属和交易问题,个人房产开发中的替换房屋的土地证办理流程。同时介绍了房屋拆迁补偿的三种方式:产权调换、作价补偿以及两者的结合方式。
城市房屋拆迁的法律程序。从获得建设项目批准文件开始,到最终强制拆迁的过程,详细阐述了拆迁过程中需遵循的各项法律程序和步骤。包括获取政府批准文件、规划许可证、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文件,拟定拆迁计划和方案,开设拆迁资金专用账户,申领拆迁许可证,发布拆迁公告
中国关于违法建筑是否可以强拆的问题。文中指出,根据我国的建筑法规,违章建筑是可以强拆的。相关部门在接到报告后会进行勘查,并依法律程序进行处理。同时,文章也探讨了违章建筑的认定和拆迁补偿问题,涉及区分违法建筑与违章建筑、不同违章建筑的情况以及土地使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