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时,为了争得孩子的抚养权,在协议中承诺保证配合对方探视,否则支付巨额违约金。离婚后却屡屡阻扰探视,当初的违约金约定是否有效?3月23日,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人民法院就审理了一起因为探视权受侵害而要求支付违约金的案件。
2009年8月19日,丁某(女)与杨某(男)在宛城区民政局协议自愿解除婚姻关系,杨某为了争得对婚生子女的抚养权,提出一定会配合丁某对孩子的探视权利,否则支付巨额违约金。得到对方保证后,丁某做出了让步,双方随后达成协议:婚生的两个孩子随杨某生活,丁某有权探望子女且每月探望时间不少于4天,若杨某不让探望,每次向丁某支付违约金10000元。双方离婚后,因探望子女问题而经常发生矛盾,杨某多次拒绝丁某的探视要求。丁某遂向法院起诉,要求杨某按协议约定的探望方式协助行使探望权,并支付违约金10000元。
法院认为: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探视权系法定权利,原告丁某主张的探视权及要求被告杨某给予协助的诉讼请求予以支持。双方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离婚协议是其真实意思表示,不违反法律强行性和禁止性规定,因此双方签订的协议应确认有效。双方对婚生子女的探视方式及违约情形有明确约定,根据婚姻法的立法精神,在处理探视子女问题时应以双方约定优先。本案中被告杨某未按照协议约定履行协助原告丁某行使探望权的义务,已构成双方约定的违约情形,故对原告的违约金请求予以支持,但考虑到当地的经济状况及被告的经济条件,酌情予以减少。法院遂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八条作出判决:判令被告杨某协助原告丁某行使探望权,探望方式按照离婚协议书约定;被告杨某并支付违约金5000元。
宣判后,双方均未提出上诉。
离婚后子女的探望权问题。法定上,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权,探望权的行使需遵循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原则。只有在对方对孩子有害的情况下,才能中止其探望权。探望权的产生源于离婚后,它不仅是法律上的权利,更是基本人权和父母子女间情感的体现。
我国关于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探视规定。经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批准,戒毒人员可以外出探视配偶和直系亲属,非直系亲属不得探视。强制隔离戒毒的期限为两年,表现良好者可提前解除,但特殊情况下期限可延长一年。解除戒毒时,场所会出具相关证明并通知家属等。
离婚后父母对孩子的探望权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父母双方都有权探望孩子,具体探望时间和方式由法院决定。法律依据为《婚姻法》第三十八条,协商不成可由法院做出判决。若探视对子女身心健康构成危害,法院可终止探视权。
离婚协议书中约定的违约金是有效的。离婚协议是夫妻双方通过合意达成的一种合同,应受《合同法》调整。违约金条款也适用于离婚协议,对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违约金的金额可以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