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法第15条将犯罪过失规定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状态。刑法理论界据此将犯罪过失区分为疏忽大意过失和过于自信过失两种形式。疏忽大意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过于自信过失是指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对于两者的关系,比较容易认识,而且刑法理论界的看法也相当的一致,即学者们认为,两者都属于犯罪过失的范畴,都是不希望、排斥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发生,但却由于行为人严重不负责任,在具有预见和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能力即注意能力的情况下,违反了自己所负有的预见危害结果发生的义务或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义务,从而构成的犯罪过失心理。两者区分的关键在于疏忽大意过失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是没有预见,而过于自信过失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则是已经预见。因此,科学判断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否已经预见,对于区分疏忽大意过失与过于自信过失极为重要。至于何谓“已经预见”,刑法理论界通行认为,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如果行为人行为时根本没有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则不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而有可能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或意外事件;如果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而不是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则属于犯罪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而不是过于自信的过失。据此,我们可以认为,“已经预见”的内容应当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二是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与可能发生的危害社会的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三是行为人仅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至于上述三个方面的内容,目前刑法理论界极少有人论及。但是,这种状况并不表明,上述问题都不会在认识上发生分歧。
我们认为容易发生意见分歧的是上述第一个方面的问题,即在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中,是仅要求行为人预见到一般的或抽象的危害社会的结果,还是要求行为人必须预见到相对具体的并为刑法分则规定的较为严重的危害社会的结果。这个问题的解决,对于科学认定行为人的心理究竟是过于自信过失,还是疏忽大意过失,抑或是意外事件,极为重要。在此,我们主张后者,即行为人已经预见到的危害社会的结果是指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具体的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或者说,在行为人对其所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的预见中,必须包含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具体的危害结果。
如果行为人仅可能对一般的较轻的危害结果(如轻伤害)有预见,而对具体的较重的危害结果(如重伤、死亡)根本不可能预见,那么即使其行为实际造成了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具体的严重的危害结果,也不应追究行为人的过失罪责。但此所谓的具体危害结果又不是绝对具体的,而是相对具体的。其相对性主要表现在:
其一,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预见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即究竟行为是可能造成刑法分则没有规定的危害结果,还是刑法分则规定的较重的危害结果,是不确定的,那么只要实际上造成了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危害结果,就应当追究行为人的过失罪责。
其二,只要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刑法分则规定的危害结果就可以了,而不要求其一定预见到会发生哪一种具体的危害结果。如交通肇事案中,只要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致人重伤、死亡或公私财产的重大损失就可以了,而不要求其一定预见到到底是发生这三种结果中的哪一种。
其三,并不要求行为人预见到危害结果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对什么人发生等详细情况。如果行为人对于相对具体的严重危害结果根本预见不到,即便是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已经有某种抽象的不安,也不能认为行为人的心理是过失,而只能认为是意外事件。
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过失犯罪的相关问题,小编为您推荐:
过失犯罪的种类
过失犯罪的种类
过失犯罪与罪刑法定如何区别?
我国刑法中管制措施是否需要担保人的问题。根据法律规定,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并不需要担保人,只要遵守相关规定即可。管制期间,犯罪分子需遵守法律和行政法规,服从监督,并不得违反禁止令。违反者将受到公安机关的处罚。
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执行法》的必要性。现行法律对刑罚执行问题的规定不完善,且《监狱法》作为刑事执行法的主要部分,其法律地位和学科发展受到制约。建立刑事执行法有助于完善刑事法律体系,促进监狱学的学科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随着该法的颁布实施,刑事执行法
管制刑的主要内容,包括其对象、特点、限制自由的具体内容、期限、执行方式等。管制刑是一种开放性刑罚方法,执行机关为公安机关,同时需要群众的监督。管制刑具有期限,并在执行中遵守法律、行政法规等规定。被判处管制刑的犯罪分子应依法实行社区矫正,违反禁止令将受
管制刑罚的定义、执行机关、限制和禁止令,被管制罪犯的义务和权利,以及管制刑期的计算和折抵等问题。管制刑罚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一种量刑种类,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而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限制其一定自由。执行机关为司法行政机关,判处管制时可以附加禁止令。被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