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春天,离婚后的罗女士去探望儿子,却遭到了前夫阻拦,前夫声称离婚协议里并未涉及探望儿子的事宜,思子心切的罗女士一再跟前夫协商,仍遭到拒绝。无奈之下,罗女士一纸诉状将前夫告上法庭,要求行使探望权。
罗女士诉称,2014年1月,她与林先生通过诉讼离婚,儿子明明随父亲生活,她支付抚养费,未约定对儿子的探望事项。离婚后她去探望儿子,前夫不准探望。她请求法院判令其对儿子行使探望权,即每周接回家居住1天;节假日期间,儿子在两家轮流居住。
对此,林先生辩称,前妻不善待儿子,儿子与她没有感情,自己也没有过多时间协助探望,前妻可每年探望儿子1次,日常及节假日均不许前妻将儿子接回家居住。
山东省蓬莱市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探望权是法定权利,离婚时双方是否商定不影响权利的产生。探望子女的方式与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定。本案中,罗女士与林先生对儿子探望的时间及方式协商不一致,法院综合案情,判决罗女士可于每月第一周的星期六上午9时至星期日下午4时,接儿子回家共同生活一天。
祖母是否享有对孙子的探望权问题。虽然我国《婚姻法》未明确规定隔代亲属的探望权,但在具体个案中,正确行使探望权有助于子女身心健康。同时,探望权是自动享有的,受阻时可通过合法程序进行救济,强制执行措施包括说服、教育、警告以及拘留、罚款等,但不能对子女人身
探监费用的相关规定。对于未决犯,家属无法直接探望,只能通过律师了解情况;而已判刑关在看守所的罪犯,直系亲属可以探视,需携带户口本和身份证等证明文件。在监狱服刑的罪犯,除直系亲属外,其他亲属或有帮助的人经过监狱批准也可以进行会见。
探望权纠纷的执行问题。探望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新增的权利,对探望权的执行是新的课题,需要不断研究和探讨。强制执行探望权不能对子女采取强制措施,只能对拒不履行协助责任的单位和个人强制执行。对于十周岁以上的子女,应尊重其意见,不强制执行探望权。
探望权,又称见面交往权,是指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亲或母亲一方享有的与未成年子女探望、联系、会面、交往、短期共同生活的权利。《婚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