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羁押基本上是一种逮捕、拘留决定以后的,依附于拘留、逮捕的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当然状态,不是一种独立的强制措施。
(一)传统的办案方式和传统诉讼价值观根深蒂固,是造成超期羁押的思想根源。在中国古代无超期羁押的概念,封建法律统治者随意羁押违规者。现在,有的办案人员在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时,凭感觉、按习惯、照经验、陷入“以押代审”的怪圈之中,超期羁押现象在所难免。还有办案人员对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价值取向错误,“重实体、轻程序”,只要所收集的证据足以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不受时间所限制,随意延长羁押期限。
(二)办案人员业务素质低,无时效意识或意识差,是造成超期羁押的主要原因。有些办案人员,对出现的超期羁押情况,往往以案件复杂、证据收集工作量大、难度大、耗时间长等“客观原因”来掩饰和回避。说到底,这是办案人员业务素质低、责任不强、执法水平不高的表现,执法随意性大,不会灵活运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强制措施,把羁押作为唯一的法律手段来运用。
(三)缺乏相应惩诫制度,是超期羁押难以杜绝和根除的重要原因。刑事诉讼法及相关立法、司法解释没有关于超期羁押所带来刑事诉讼方面法律后果的规定,对造成超期羁押的办案人员更无明确的法律约束,更无一条具体、明确的对造成超期羁押负责的人员在行政法律、执法责任、法律后果方面的规定。相关规定在这方面的欠缺,就会使素质低、办案能力差、无责任心的办案人员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延伸阅读:
法定羁押期限
法定羁押期限
(四)与当前的执法环境也有关系。目前普遍的办案观念是“重实体、轻程序”,办案人员心里认为是在追求实体的正义,并无私心报复,更无侵犯他人人权意识,因此在内心并没有遣责感。有的认为,只要刑事程序的结果没有错误,诉讼活动过程不可太计较,这种观念不可避免会在办案中出现超期羁押。有的政法机关给基层单位下打击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指标,罚没款指标等,使基层办案人员疲于应付,一此案件因片面追求罚没款、保证金而超期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五)公、检、法部门在刑事诉讼衔接上配合不够,是造成超期羁押又一原因。根据刑事诉法规定,不同性质和不同诉讼程序的刑事案件由不同的司法机关管辖,办理具体案件还要具体到办案部门人员。这些办案部门和人员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执法尺度和执法水平的差异,以及相互间衔接配合问题,虽然法律中对办理案件的程序和期限都作了严格的规定,但实际工作中还发生个别违反规定和案件移交衔接脱节的问题,以至出现超期羁押。
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最长的羁押期限的相关问题,小编为您推荐:
羁押
刑事案件侦查羁押期限
关于国家赔偿的问题,在判缓刑前被侦查机关羁押的情况下,能否获得国家赔偿取决于羁押措施的合法性。根据相关规定,如果羁押措施存在侵犯人身权的情况,如违反拘留措施、违法使用武器等,被羁押的公民有权申请国家赔偿。
一份民事取保候审的申请书范本,包括申请人和申请事项等详细内容。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刑事拘留、司法拘留和行政拘留之间的区别,包括法律性质、适用对象、法律依据、适用目的、适用机关和羁押期间等方面的不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关于拘留通知书送达地点的规定。公安机关在拘留人后,除特殊情形外,需立即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并将通知书寄送到家属处。被拘留人一般在拘留后二十四小时内被送往看守所羁押,且公安机关需在此时段内完成讯问。如有误拘情况,应立即释放
民事案件国家司法救助案的办案时效法律规定。不同类型案件有不同办理时限,公安治安案件一般不超过30日,但复杂案件可经批准延长。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通常为两个月,对于复杂案件可经上级检察院批准延长。这些规定确保了案件能在合理时间内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