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鼓励和规范国企改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核心政策文件主要包括《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一般情况下,国企改制方案设计包括企业概况、改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改制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新企业构建、改制安排、新企业展望及相关问题等七个方面的内容。
国有净资产在改制中可用于支付改制成本的项目有七项,即“七项扣减”。其中包括经济补偿金、退休人员移交社保机构费用、退休人员统筹外支出、内退人员费用、工伤、长病、“三期”女工等特殊人员相关费用、离休人员费用和剥离和移交社会职能所需费用。
人员安置是国企改制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问题。在人员安置时,需要考虑企业改制前在职人员、退休人员、内退人员、工伤、长病和“三期”女工等特殊人员以及离休人员的安置。各级政府对国企改制的要求是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和改制后职工队伍的稳定。
国有资产定价是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在改制中,应采用交易价格而非管理价格对国有资产进行定价,以确保国有资产转让的规范化。
国有企业长期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职能,导致债务负担沉重和潜亏严重。在改制过程中,需要将债务负担转化为正常债务,同时处理历史潜亏问题。
在国有企业改制中,员工身份转换是一个重要问题。需要通过经济补偿,将员工由无限责任变为有限责任,并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新型劳动关系。
国有企业改制的核心目标是剥离企业的社会职能,使企业产权成为纯粹的经济产权。社会职能剥离可以通过将企业的社会职能移交社会或将其社会化来实现。
此外,国有企业改制中还涉及退休金、医疗保险、退休人员社会移交、福利历史欠帐和冗员等问题。所有问题的处理和解决都需要依据国家改制政策,根据企业具体情况提出创造性的方案和办法。
破产制度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包括企业改制重组中的破产逃债问题及其原因。破产制度在市场经济中体现竞争机制,但一些企业利用破产逃避债务,损害国家和债权人的利益。其原因包括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行政干预以及破产法律规定的漏洞。现行破产法存在对债权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变更登记的程序及所需文件。包括提交变更登记申请书、股东出资情况表、指定代表或委托代理人的证明、股东会决议、股权转让协议或股权交割证明、新股东的主体资格证明或自然人身份证明、公司章程修正案以及可能的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书等步骤。最后需提交公
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包括执行相关政策法规、建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和责任制、及时报告安全事故等。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安全生产检查整改制度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强调企业应定期组织安全生产检查,及时整改隐患,并建立事故报告制度,按严重程度分类处理
我国经济建设中的资源配置问题,提出通过资产重组优化产业、行业和企业规模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运行质量。文章还指出,资产重组有助于形成大企业集团,促进内部资源整合,减少关联交易和同业竞争,推动业务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同时,企业重组有助于解决证券市